
2004年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历史上城建投入最大、城建任务最重的一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统筹安排,密切合作,克服困难,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落实,比较好地完成了216亿元年度城建工作任务。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建设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和“两个适宜”的目标,进入协调发展新阶段。我市珠江滨水地区环境治理荣获2004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一、按照城市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编制完善了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等部门按照“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方针,深入开展战略规划实施的总结和研究,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2010年亚运城市规划建设纲要、原八区分区规划的整合和广佛都市圈发展规划、南沙地区综合交通规划等重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完成了金沙洲、大学城、新机场周边地区控制性规划和新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规划的编制;完成了长洲岛、大学城二期、从化新温泉等重大项目的规划设计。展开了广州新铁路客运站、新广播电视塔、珠江新城“双塔”大厦、广州新图书馆等重大项目设计国际咨询和方案竞赛。展开了狮岭、沙湾等10个中心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由都会区、片区中心、中心镇和村镇构成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空间布局已基本形成,城市功能进一步得到优化。
二、深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进一步规范了土地资源管理。
国土管理等部门以严格土地管理为核心,集中力量对53个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对已前置审批尚未办理出让手续的经营性用地历史遗留个案进行全面清理。加快清理闲置土地,依法处理255宗闲置土地案。对125宗“烂尾地”进行处理,盘活开发42宗。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立案查处违法用地案67宗,及时制止违法用地行为125宗,加强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高质量完成了全市10区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建立新的地籍数据库,为全市统一使用“一张图”奠定了基础。完成了新城区、中心镇和重点工程等建设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确保了能源、交通、水利和城市公共设施、市政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提高了建设用地的集约使用水平。有计划地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工作,土地出让金收取创历史最高纪录。
三、全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我们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新情况,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保持对城市建设的高强度投入,加快新城区开发建设和旧城区改造,构建完善轨道网、道路网、水网和绿网,城市建设朝着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迈出了新步伐。
大型重点工程建设成就显著。各个有关部门、建设单位共同努力,新白云国际机场一期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一次转场成功;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按照“四个一流”的标准建成办学,创造了城市建设的新奇迹;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工程4个5万吨级码头顺利建成投入使用;新火车客运站的建设已经动工;新广播电视塔和“双塔”大厦工程的前期工作全面展开。区域性交通枢纽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新跨越,广州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
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快车道”。地铁建设单位全力组织实施轨道交通建设,地铁2号线调整工程土建工程基本完成,2005年底将全部建成通车。3号线工程进展顺利,铺轨工程已经展开,2005年将开通客村至广州东站段,2006年全线建成通车。4号线大学城专线已全面施工,计划2005年底建成。5号线大沙东站、珠江新城站等试验点已开工建设。广佛轨道交通按计划推进。轨道交通线网正在逐步形成。
道路交通建设迈出新步伐。市政和公路等部门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建设,南沙港快速路、机场高速公路右线等一批高快速路和新�蚰下贰�浣花东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广州大道等六大重点交通改善工程及增�肚诺母脑旃こ倘�部完成;街北高速公路、新光快速路、华南路三期等一批高快速路和滨江路延长线等一批重要道路的建设,广佛放射线、广清高速公路出入口、广园路永福路口和城市快捷路等一批重点道路的改造,顺利推进。到年底,新增市政道路长度202.26公里,高快速路186.64公里,城市交通路网日趋完善。
静态交通设施逐步完善。建设和交通部门密切配合,完成了车陂公交站等站场的建设和天平架公交站场、省汽车客运站等站场的改造;展开了广州零担货运站的建设和从化、黄埔、科学城客运站的前期工作;加紧推进广卫路停车场、光孝寺地下停车场和新基路停车场等一批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无障碍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我市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通过国家验收,建设部、民政部等四部委给予了高度评价。
“水网”治理实现新的突破。市政等部门组织修编了《广州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建成了西朗等四个污水处理系统的厂区及配套管网230多公里、污水泵站18座,老八区的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42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基本完成了大沙地一期、猎德三期和白云区北部污水处理系统的前期工作。按照“四个结合”的要求,对市内29条重点河涌进行综合治理。启动了18项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整治珠江堤岸3.2公里、流溪河堤岸68.3公里。珠江水逐步变清,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环卫部门积极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兴丰垃圾填埋场三区建成投入使用;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即将调试;李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已动工建设;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李坑第二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和金沙洲新城真空垃圾收运系统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建成和改造了一批垃圾压缩站。
“绿网”建设稳步推进。园林、国土、城管等部门和各区积极实施“青山绿地工程”。大力推进市区60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园林绿地建设,全力实施老城区121个“拆违复绿”项目和铁路沿线两侧的整治建绿工作;完成建成区53个绿化项目的建设,采石场整治复绿项目103个,复绿面积623公顷。加强对万亩果园的保护。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900多公顷,到2004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
电网建设创历年新高。电力部门完成电网建设投资22.7亿元,建成110千伏以上主网项目30个,新增主变容量2658兆伏安;新建110千伏以上架空线路205公里,电缆76公里,10千伏线路1009公里。完成了中山路、火车东站周边等8个区域的灯光工程建设和改造。通过提高供电量和实行强制错峰等措施,确保了用电需求。
风景名胜区呈现新的面貌。白云山管理等部门完成了白云山索道和天南第一峰景点改造,新植树木2.5万棵, 林份林相进一步改善,景观水平显著提高。启动了从化新温泉、帽峰山等风景区的建设。
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稳步发展。市政有关部门积极推进供水供气设施建设,规模居国内首位、日生产饮用净水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的南洲水厂竣工投产;新铺设自来水管道120多公里;完成了大学城、新机场和南洲路等区域煤气工程的建设,贯通全市煤气管网。全面展开了广州天然气利用工程的前期工作。
人防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人防部门结合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的人防工程体系。全年验收人防工程55.4万平方米,维修人防工程2万多平方米。首次在地下人防指挥所指挥全市防空警报试鸣取得了圆满成功。
新城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南沙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广州丰田汽车项目及生活区配套建设如期开工,建设顺利;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的市政设施和房屋建设已基本完成;科学城开发建设初具规模, 8.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市政设施已基本完善,生态型科技园的雏形已经呈现。金沙洲开发建设已全面启动;珠江新城建设稳步推进,路网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危房改造计划全面完成。房管部门和有关区通力合作,将2002年登记在册的18.8万平方米危房全部改造完毕,直接受益住户4066户; 2003年新增的12万平方米危房,已完成改造4.8万平方米。危房改造腾出公共用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成21个绿化广场、停车场和休闲场所。老城区破损房的改造已相继启动。
四、村镇建设及“城中村”改造取得新的进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规划和建设等部门按照现代化新城区的标准,重点支持10个中心镇的发展。编制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引、村镇居民建筑图集。第一批重点扶持的5个中心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第二批重点扶持的5个中心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市本级对10个重点支持的中心镇统筹安排了27个建设项目,投资预算达到3.4亿元。第一批扶持发展的5个中心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部分设施已交付使用,有效地改善了中心镇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城中村”改制改造管理法规,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涉及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建设、管理。稳妥地推进重点区域和试点村的改制改造,全市共有15条“城中村”进行了土地房产的转制工作;沥�颉⑹�牌等7条试点村的旧村改造已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有的村已取得了整体改造的良好效果。结合“城中村”改造,重点整治46条 “城中村”的消防通道,初见成效。
五、加大城市管理和环境整治的力度,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观。
市、区城管和综合执法等部门,一手抓巩固,一手抓提高,推动城市综合管理和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市容市貌进一步改善。设立城市管理投诉服务中心和12319城市管理投诉服务热线,完善了城市管理网络和快速反应机制,城市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
清拆和监控违法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共清拆违法建设120多万平方米。切实加强对新的违法建设行为的巡查监控,及时发现并制止了大学城、新机场、会展中心和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内一批新的违建行为,调查处理了一批违法建设大案要案。
整治“六乱”现象效果显著。认真落实区、街的管理责任,将城管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城管的积极性,加强对乱摆乱卖、占道经营、车辆乱停放、乱张贴、乱拉挂等违法行为的查处,有效遏制了“六乱”现象。
户外广告的设置和管理逐步规范。在清拆违章户外广告的同时,编制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制订户外广告整治方案和管理规章,开展户外广告位置使用权拍卖试点,逐步实现了户外广告的规范管理。
专项整治活动效果突出。完成了市政设施检查整治和“申亚”、“创卫”、闲置工地、旧城住宅小区等一系列城市环境专项整治,突击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促进了环境卫生和管理秩序明显好转。
市容环卫管理进一步加强。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强化市容环境卫生的管理和监督。一、二级马路全部实行16小时保洁。步行街、火车站等重点地区实行24小时保洁。全市平均日产生活垃圾7380吨,日产日清,全部无害化处理。“城中村”和珠江水域、市内河涌的保洁水平进一步提高。
六、建设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各个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建筑业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510亿元,同比增长13%。全年建设工程交易达到2426项,同比增长13.6%;中标价比最高限价下降10.8%,降低造价44.58亿元。公平、开放、有序的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确立。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日趋规范,施工事故死亡率下降16%,百亿元死亡率4.19%,低于全国平均死亡率。新机场、大学城、地铁、南沙开发等重大工程项目在高速度建设中保持了良好质量和安全状态。新墙材和散装水泥的推广应用等建筑节能工作取得新进展;清理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扎实有效,针对申报的拖欠情况,制定三年清偿计划,政府带头偿还,全市共偿付了558项工程的拖欠款13.54亿元,偿还农民工工资4656万元。建筑行业劳保金的收集和管理得到加强,共拨付劳保调剂金5190万元,支持国企退休职工参加医改和移交社会化管理,对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勘察设计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通过严格企业资质年检和规范从业备案,勘察设计队伍进一步优化;积极实行方案设计招投标和设计咨询制度,引入国际设计企业参与城建和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设计,建筑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规范设计招投标管理,设计市场走上了有序竞争的轨道。认真落实大、中型工程初步设计、施工图与深基坑审查制度,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造价,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
房地产业管理更加有序。房地产业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41亿元,同比增长5.1%;新开工面积128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商品房销售面积84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销售均价达到4537元/m2,同比提高7.7%;商品房空置面积下降到60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2%。对房地产项目实行从立项到交楼全过程跟踪管理,进一步规范了开发经营行为。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房地产登记发证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房屋租赁管理和物业管理日趋规范。采取有效措施,对57宗 “烂尾楼”进行跟踪处理,通过市场机制和法律途径成功盘活了30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