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实现全市工商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05年,是市经贸委成立的第一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我市经贸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商结合,增强驾驭工商业经济的能力,提高创新和开放水平,积极发展流量经济、集群经济,促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及循环模式转变,工商业经济又有新的发展。
(一)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工商业经济取得新成绩。
去年我市工商业经济经受了严峻考验。全年用电总错峰负荷累计共4851万千瓦,最大电力负荷缺口120万千瓦,刚性减少工业用电量5.14亿千瓦时,约减少产值130亿元;小发电机组亏损严重;成品油市场供应一度紧缺;部分前年高增长企业去年减产150亿元;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剪刀差在1999年以来累计扩大约30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去年再增加6.2个百分点;在重重困难面前,我市各级政府、经贸部门和企业积极拼搏,难中求进,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监测协调经济运行,完成了全年工业总产值新增1000亿元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的任务,工商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是工业生产逐步上升,单月产值屡创新高。去年四个季度工业累计增速由12.0%上升到15.1%、15.2%和15.4%,其中6、10、11、12四个月接连刷新历史单月最高产值,分别为600.09亿元、631.24亿元、651.59亿元和670.26亿元。全年工业总产值676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新增产值1001.14亿元。“十五”期间工业年均递增18.3%,工业总产值比2000年增长1.3倍。
二是重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七成。去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53.74亿元,同比增长18.9%,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8.6%。规模以上轻重工业的比例由2000年55.2:44.8转变为39.4:60.6,重工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逐步加大。
三是汽车制造业保持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突出。去年汽车产业总产值859.42亿元,同比增长34.3%。在其拉动下,去年,全市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94.33亿元,同比增长14.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00年的26.4%上升为43.0%。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去年实现产值1787.89亿元,同比增长22.7%,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5%,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15.7%上升为26.4%。
四是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民营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产值占全市总量60.9%的三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23.46亿元,同比增长18.8%,产值总量相当于2000年的近3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57.56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73.4,高于全市86.8个百分点,仍然是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市民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56.70亿元,同比增长17.3%,拉动工业增长3.9个百分点。
五是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出口高位增长。去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3%,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去年出口产品产值1603.11亿元,同比增长17.1%,占总产值比重为23.7%,出口产值比2000年增长近1.2倍。
六是商品销售突破单月最好水平,零售总额增幅创新高。商品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去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7368.95亿元,同比增长14.9%,比2000年增长1.25倍。12月单月商品销售总额达751.26亿元,刷新历史水平。去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8.74亿元,居全国城市第三位,同比增长13.2%,增幅为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贸易业零售额1591.88亿元,同比增长13.5%;餐饮业零售额301.73亿元,同比增长14.4%。
七是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发展,新型业态加速扩张。去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业连锁经营销售总额543.63亿元,居全国城市第三位,同比增长29.4%,连锁经营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中高级批发市场带动效应增强。去年,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比上年同期增长49.6%。电子商务和交易中心有了新发展,现代物流业迅速扩张,物流总量和企业规模大幅增长。
(二)加强监测协调,驾驭工商业经济运行的能力有了新提高。
去年,我们始终抓住工商业经济运行监测协调这个关键,坚持以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及时果断地处置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效提高了驾驭工商业经济运行的能力。
不断完善经济运行协调机制。各级经贸部门和企业集团抓任务落实、抓市场拓展、找办法、出新招,逐步扭转了工业增速不理想的状况。建立市区(县)两级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和服务链,帮助一批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的具体困难。不断充实经济运行数据库信息,强化经济预测手段,对重点企业和市属工业集团实行每月两次数据分析制度,有针对性地及时抓薄弱环节。开展百日统计数字质量检查工作效果较好。
扶优限劣科学管理保供电。去年,全市总供电量386.73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253.19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3.2%。一是积极争取省网支持,省网供电指标最高达510万千瓦,同比增长15%,实际用电最高超过省网指标84万千瓦。二是组织地方发电机组顶峰发电,省市财政对发电机组顶峰发电亏损补贴共3.40亿元,地方机组最大出力达141万千瓦。三是优化错峰用电措施,完善错峰预警制度,全市最高强制错峰负荷和强制错峰次数,同比分别下降58.5%和74.3%。合理安排多用谷电,电网平均负荷率为82.4%,比上年增0.8个百分点。四是节电活动效果明显,省政府在广州召开现场会推广我市节电经验。五是加快电网和电源项目建设,协调完工和开工北麒线、广南变电站等重点电网项目,完成员村热电厂技改和增城旺隆热电厂发电项目建设,新增发电能力25万千瓦。六是抓好电力有序供应,加大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的限电力度,落实办公楼及第三产业企业避峰20-30%,确保产值创税大户、名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用电,最大限度降低电力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有序协调油品供应。去年8-9月我市成品油市场油源偏紧,大部分油站出现缺油或供应不足现象。我市采取各项应急措施,借用广石化油品36000吨,全面疏导运油渠道,争取两大石油企业大幅增加对广州供应。引导媒体正面宣传,规范加油站经营行为,维护加油秩序,在较短的时间内,全市547座加油站逐步恢复了正常的供应秩序,没有引起经济社会连锁反应,没有出现安全事故。
应急处置特殊情况下的商品供应。在去年抗洪救灾、防控禽流感等突发事件中,各级经贸部门和有关企业迅速启动市场快速反应系统,及时收集粮食、食油、蔬菜、食盐等7大类重要商品供应信息,做好市级重要商品储备投放准备。建立覆盖全市重要生活急需品应急网络,落实三级应急响应企业物资供应。组织广百集团、市供销社紧急调运编织袋、救生衣等抗洪救灾物资12类23万件。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经营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
(三)优化产业结构,生产力骨干项目发展和布局开创新局面。
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去年,全市轿车产量40.74万辆,同比增长52.9%,产量跃居全国第二位,汽车产业继续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广州本田扩建形成年产24万辆生产能力,首批本田Jazz轿车出口欧洲市场;丰田发动机整机下线;东风日产产量和利润增速全国最快。汽车零部件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形成了东部、北部和南部三大主要汽车零配件生产集聚区,零配件生产厂约250家。全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2.15亿元,同比增长59.0%。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和国内配套率分别提高到25.5%和72.1%。与2000年相比,汽车整车产值增长约4倍,产量增长近10倍,零部件产值增长超过5倍。汽车服务业快速增长,全市已有汽车整车销售企业285家,汽车配件和用品店约2000家,优质汽车维修企业153家,二手车经营企业400多家。
机械装备和重化工业核心项目加快发展。全市去年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142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5.0%,比2000年增长约2.8倍。重点机械装备工业项目顺利推进,投资3.5亿元的广州东方三菱汽轮机项目已投产;投资12亿元的广州东方重机项目去年初如期开工,将建成我国特大、重型、超限机械产品的临海生产基地;广日集团电梯年产量超过15000台,立体停车库完成超过3000个车位工程量;白云电气集团形成输变配电产品5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年工业产值40.83亿元;东凌集团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变截面涡卷技术的知识产权,已建成全球涡卷技术研发、销售中心和我国重要的轮毂生产研发基地;宏力数控设备公司采用国际最新技术生产高、中档立式和卧式加工中心,结束了华南地区不能生产卧式加工中心的历史。我市已有5个企业生产加工中心等中高档数控机床。广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正式动工,加上配套的石化项目竣工后工业产值将达500亿元,还可带动下游形成1000亿元以上规模的产业群。
“退二进三”工作初见成效。按照先易后难、一厂一策的原则,推动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向郊区县转移,重点落实第一批9户企业搬迁计划。广州水泥厂易地新建的越堡水泥,生产能力增加1.3倍,粉尘排放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和欧盟标准。橡胶一厂、十一厂等橡胶集团企业逐步搬迁花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橡胶工业园区。摩托集团今年完成搬迁到增城扩大发展。纺织工贸集团和广药集团制定了异地集聚发展国际产业园区方案,广重、化工集团和广纸已确定到南沙发展。广州卷烟厂易地改造项目已完成上级批准事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广州穗声服装厂等一批企业实施关闭,腾出了土地资源。荔湾、海珠区整饰旧厂房发展生产服务业,吸引设计、研发、动漫、广告等企业,初步形成创意产业平台。
(四)整合规范市场,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我市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去年先后召开了市整合规范市场建设现场会、市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工作会议、中国(广州)国际特色商业街高峰论坛、广州流量经济发展专题研究论证会等系列工作会议,整体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造高端市场,发展流量经济,实行“全球采购,广州集散”。
“广州价格”亮点初现。促进传统制造业向生产服务业延伸,整合资源组建广东塑料交易所、华南粮食交易中心、华南金属材料交易中心,三大工业原材料交易平台去年正式开业运营,在为工业企业锁定未来货源及价格、实施订单生产、加快资金周转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各交易中心第一年交易额将达200亿元左右,逐步形成“广州价格”;电子商务发展步伐加快,佳都国际IT产品渠道经营成为国内乃至影响东南亚的主要报价中心,广东音像城、颐高数码广场等电子交易平台迅速发展。加快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建成广州国际轻纺城、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等一批中高级批发市场。启动整合批发市场园区,黄沙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实行股份制改造、一体化管理和发展,争取建成亚洲最大的国际水产品市场;组织以增槎路农副产品市场群、濂泉路服装市场群和中大布匹市场为重点,建设高标准的批发市场园区,提升交易方式,增加广州结算,打造“广州价格”,组织园区周边占道和临时经营业户入场集聚经营,使批发市场建设成为旧城改造一大亮点。
新兴业态加速发展。提出了加快连锁经营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研究扶持连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工商业大型连锁企业。全市12000多个连锁店铺遍布80多个行业,连锁经营逐步从百货、标准超市、餐饮店等传统业态向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延伸。按照培育一批、引进一批和合资一批的思路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全市上规模的物流企业近200家,联邦快递、伯灵顿等15家大型跨国物流公司进驻广州。加大力度吸引外资企业在广州设立商品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分销中心和结算中心,增强了现代服务业聚集的国际性。
工商业经济加快融合。工业企业向产业链后端延伸,商业企业向供应链前端挺进,产销联动,工商融合。工业企业名牌产品连锁经营成绩显著,东风日产、广州本田、七喜电脑、欧派厨柜、康威运动服等工业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发展自有品牌专卖店,已形成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借助商业企业的销售网络,设立广州名优特产品专柜和新产品销售点初见成效。商业企业自创品牌,定牌生产,友谊股份、广百股份、食品集团和黄振龙等企业定牌生产的品种和规模越来越大。工商企业还紧密配合,联手拓展市场,共同推介广州地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促进工商业资源的融合和发展。新组建老字号、专业市场、文具、海味干果、鞋业、咖啡等6个行业协会,全市经贸行业协会已有52个。
民心工程全面铺开。全市289个肉菜市场今年3月全面完成升级改造,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20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 120个,确定12个绿色市场试点。推进“万村千乡”工程,番禺、从化、增城被定为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区),从化市镇级店已初步完成改造。实施食盐销售网络化,发展“放心盐”挂牌销售网点3200个。指导31家餐饮企业通过国家级酒家等级现场评审,选出首批10条代表性强、集聚效应突出的美食街(区)。筹建食盐和酒类专卖稽查大队,组织开展酒类、食盐、废旧金属专项整治行动,出动行政执法人员5645人次,检查市场店铺2453个,捣毁制假窝点74个,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酒货值280万元,罚没私假盐产品1226.3吨。
(五)利用全球资源,内外源经济增长有了新进展。
大力推动我市工商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在更广领域培育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形成内外源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拓展利用外资领域。抓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生产力骨干项目及现代服务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去年,全市工商业投资继续呈增长态势,工商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2.5%;全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20个和424个,合同利用外资23.06亿美元和1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09亿美元和8.81亿美元,制造业、服务业利用外资项目数、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市的98.4%、98.9%和97.8%。组织对世界500强及重点产业全球领先企业投资动态研究,有针对性地、持之以恒地开展重点招商,新增制造业、服务业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171个。创新“走出去”模式。组织经贸企业代表团分别赴德国、法国、日本、波兰、立陶宛等地,开展经贸交流合作,推介广州工商业,在全球范围找资源、拓市场、办企业。珠江钢琴、珠啤集团、东凌集团、国光电器、千里达车业、新龙实业、广日集团、机电集团等企业先后在北美、欧洲、非洲和日本等地建立自己的研发、采购、生产基地和销售公司,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速达软件、迪森热能、佳杰科技等企业分别在香港和新加坡上市,实现全球融资。
发挥会展招商作用。积极发挥工商领域行业协会作用,举办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客车、皮革、玩具、啤酒等国际专业展会,为企业搭建经贸合作、招商引资和出口创汇的平台。其中中国(广州)国际机械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海外参展比例达40%,签订合同意向超150亿元,比上届翻一番,真正成为国内机械装备行业高水平的跨国采购和合作平台;日资汽车零部件(广州)采购展览会同时举办国际高水平的大型汽车专业论坛,有600多名日资企业代表参会交流洽谈,开拓市场和引资效果好;继续举办国际参展商为主的琳琅沛丽亚洲皮革展,办出国际一流水平。
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完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开通广州市中小企业信息网,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理顺行政许可事项9项,办事事项16项;引导民营企业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东凌集团和白云电气集团的发展经验被省推广;建立2个省级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和4个省级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银保联手,已为2000多户中小企业提供了60亿元的担保资金支持;广州工商银行用新办法为260多户中小企业贷款20多亿元。民营经济正向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加速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六)提高增长质量,技术进步和循环经济工作有了新成效。
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和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118个优质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8亿元,财政资金拉动投资效应1:32。加强分类指导,全年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和5个,我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全面实施名牌战略。去年我市又有4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43个产品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67件商标获得广东省著名商标,197件商标获得广州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35%。出台了《广州市获得中国和省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企业奖励办法》,建立了广州名优产品电子商务网,为名优产品企业与国内外客商建立贸易关系提供平台。组织工艺美术业、旅游景点景区联合开发旅游工艺品,全市有8个景点景区已开发了15个系列产品。去年我市工艺美术品产值达67.73亿元,同比增长32.4%。
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落实68家重点工业水污染企业和35家重点大气污染企业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采取措施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活动,我市7家省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全年节水1668万吨,节电5857万千瓦时,减排废水486万吨,共降低经营成本2.1亿元。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编制能源发展规划,鼓励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推荐省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企业32家,减税1.23亿元。规范废旧金属回收行业监督管理,筹建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与网络体系。去年我市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收入同比增65.8%,比全国多增19.7个百分点,占全国5.9%份额。推广企业节能技术和“ESCO”运作模式,支持21家企业62个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项目,预计项目实施后每年可节电4300万千瓦时。
2005年,我市工商业经济持续增长,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区(县)政府、经贸部门和工商企业迎难而上、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经贸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环境资源制约因素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投资力度不足,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链层次偏低,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商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进一步加快;单体企业规模偏小,企业综合竞争力仍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