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特别是在苏市长的正确指挥下,在各区、县级市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苏市长提出的“确保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进度、确保建设一条河涌整治的示范工程、确保完成‘两涌一河’综合治理工程,统筹中心镇水利建设、农田标准化建设、面上除险加固工程”任务基本得到落实,较好地完成了三防安全、防灾减灾工程、“碧水”工程、支农扶农、党风行风建设等各项任务,为广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建设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生态城市提供了保障。
一、2006年工作回顾
(一)三防工作战胜了“大灾年”,确保了“小损失”
2006年汛期的气候呈现出“大暴雨、强台风”的特点:全市年平均降雨量1936毫米,远高于多年平均的1699毫米;对我市影响较大的台风5个,其中强台风“珍珠”在最接近我市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4级。在沿海相关城市因异常气候造成人员和经济严重损失的情况下,我市顶住了强风、暴雨和洪水的袭击,取得了大坳拦河坝抗洪抢险的胜利,保障了城乡安全。朱小丹书记先后在防御“派比安”台风和“11.21”从化救灾工作报告上批示赞扬三防工作;市水利局欧阳明副局长、市三防办和增城市政府等一批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省的表彰。
回顾2006年三防工作,主要经验有:一是贯彻了“救灾先救人”的方针,防灾做到了“四个百分之一百”:出海船只100%回港避风、海上作业人员100%上岸避险、危房住户100%撤离、危险区域人员100%转移;救灾做到了“四有一能”: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的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二是三防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因应各种自然灾害编制了《城区防洪预案》、《山洪灾害应急预案》、《台风灾害应急预案》、《干旱灾害应急预案》等4个应急预案。落实了预报、监测、报警、撤退等机制,一旦灾害发生,有关地方、部门可立即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指挥作战状态。三是三防宣传机制运转高效。三防、气象、水文与宣传、媒体等部门密切配合,及时发布灾害天气预报,宣传防灾避险知识,扩大了灾害预警范围,提高了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四是抗洪抢险从人工为主转向机械化、专业化。对广州市防汛机动抢险队加强了培训,拨出750万元充实了机械化装备。白云区、萝岗区也已成立专业抢险队。
(二)“三个确保、一个统筹”任务基本落实
1、防灾减灾工程按计划推进。省、市下达的18宗工程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连续第三年获得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检查评比一等奖。全市历年累计完成总建设任务的75%,其中,2006年完成城市防洪工程121.7公里;完成江海堤防31.1公里;1宗中型水库除险加固达标工程主体完工。珠江大学城堤防、南花联围、石龙联围、新街河防洪工程、联安水库、百花林水库等6宗工程正在抓紧验收工作,可以在近期内销号。“两涌一河”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了主体完工。
2、“碧水”工程建设成效明显。2005年底市的动员会后,先后启动了黄埔涌水环境综合治理、北部水系建设首期工程等骨干项目,各方反响积极,带动示范效应明显,市桥河、新街河水系整治工程相继启动,“哥德堡号”访穗配套工程顺利完成,庙头涌整治取得了良好效果。2006年市本级投入资金1.2亿元,完成河涌堤岸整治总长10.37公里,创模任务10条河涌基本达到示范要求,为广州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和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创造了优良条件。另外,积极配合横渡珠江的有关工作,为保证游泳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工程调度和技术支撑。
3、面上工程推进有力。汛前对29宗险工险段落实了整改措施。投入资金约1亿元,推进农田标准化整治5.8万亩。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5个示范点有关项目正在推进。根据新农村建设“三清”的要求,冬修期间重点推进清沟渠的工作,从化市已经带了一个好头,共投入资金786万元,对全市218个行政村754.21公里沟渠进行了清疏。市本级水利资金历年累计投入中心镇水利建设约3.5亿元,石滩、江高、狮岭、太和、新塘等镇各年度计划均告完成,石楼、炭步、中新、花东等镇水利规划正在抓紧编制。
(三)制定重要工作规划,为水利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南
规划是水利工作的基础,是水利发展的蓝图,也是贯彻落实治水新思路的关键环节。2006年市本级共编制了5个重要规划。《广州市水利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着眼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协调发展,对“十一五”期间广州水利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作了总体规划部署。《广州市2007-2010年“碧水”工程建设计划》紧密结合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目标,明确了近、中期“碧水”工程建设任务。《广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已进入成果整编阶段,《广州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专家审查,制定了城市供水水源的总体布局,建立了针对突发污染事故、连续干旱年及咸潮影响等预警和应急预案。《广州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为加快我市解决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遗留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全市各区(县级市)的水系规划也全面展开,为下一步保护水域、建设广州大水系做好基础工作。
(四)行政管理不断加强,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1、资金管理。围绕年度预算支出率90%的目标,紧抓各单位资金预算、前期工作、建设进度、资金支付、保收节支各个环节,2006年市本级实际投入水利资金15.9977亿元,支出率为93.3%,较上年度支出率提高8.6个百分点。
2、水资源保护。对全市58个自来水厂取水口水源进行了实地调研,选定了30个典型排污口进行水质监测。
3、水法规执行。出动执法人员1330人次,查处无证采砂案4宗,处理占用增江河滩地建设公路1宗、占用河道或堤围管理区域埋设污水管道2宗、非法在水库管理范围建设房地产项目1宗、擅自建设芦苞涌特大桥1宗、违法设置河障1宗,清理正果镇违法堆砂点9个,清拆违法建筑1200多平方,清理余砂4万余立方。
4、水管体制改革。市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基本敲定;番禺、白云已经率先完成改革任务,为全市水管体制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
(五)不断加强党风行风建设,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
行风评议活动和“三个走在前”排头兵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制定了《广州市水利局公共服务行为规范》,组织了公务员礼仪培训,举办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专题报告会。纪律教育、纪检监察工作具体落实到防治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行动,落实到责任单位和个人。自查行风存在问题98个,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33条,落实整改措施54条,全市水利政务公开、行政服务等工作更加扎实,干部职工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风貌不断发扬,行风评议获得了“满意”的成绩。各区(县级市)水利系统在行风评议中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2006年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是,仍然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工程管理责任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大坳拦河坝出现的险情,暴露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某些领导对工程安全状况麻痹大意、在除险加固工作上“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等问题。二是个别重要工程进展不理想。黄埔涌整治工程没有按要求在2006年完工,再次证明了征地拆迁难已成为制约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三是水法规执行与城市建设的衔接不够紧密。比如,对施工单位违法阻塞瑞宝涌河道处理不够坚决。四是水管体制改革推进缓慢,只有两个区完成了任务。
二、2007年工作的要求和主要任务
通过去年的努力,“十一五”期间广州水利工作的思路和任务已经明确,2007年将进入全面落实的重要阶段: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进入倒计时;计划完成“碧水”工程三个重要项目;亚运场馆、联邦快递、科威特炼油项目、金沙洲安居工程等重要项目配套亟待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对水利支农扶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水利工作的要求是:贯彻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战略水源储备规划力度,确保城乡水安全;全力实施“碧水”工程建设,积极营造生态型人居环境;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配套工程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是:确保城乡水安全,破解两个难题,完成两个90%的目标,落实“碧水”工程三项任务、积极适应三个要求、加强三个管理。
(一)确保城乡水安全
今年主要有五项任务:一是总结去年我局及早部署、完善预案、落实措施,战胜“大灾年”确保“小损失”的经验,在汛期到来前完成全市各级三防应急预案台帐编制工作。二是贯彻苏市长的指示,完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要把“五小”工程纳入防灾减灾体系,抓紧前期工作,保证2008年起进行全面整改。1998?2000年完成除险加固的小水库要启动达标工作。三是按全省水库工程管理工作会议和农电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的要求,吸取去年全省各地蓄水工程安全事故的教训,涉及“四无”的17宗小水电要坚决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安全。四是重视三防物资的储备。各区(县级市)三防办要根据本地自然灾害特点,有针对性地储备三防物资。五是加强抢险队伍的建设。希望防洪任务较重的区(县级市)在汛前建立坚强有力的专业队伍。
(二)破解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两个难题
一是解决困扰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难题。水利工程建设关键是解决资金和用地问题。目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水利建设的资金是有保障的,困扰工程建设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征地拆迁问题。要在德江书记“三句硬话”的框架下,拿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来。特别是防灾减灾工程,过去几年遗留了不少因征地拆迁难而无法开工的项目或工段,必须按去年11月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的要求,开展“攻坚战”,既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又保证工程按计划推进。
二是解决困扰水管体制改革的根本难题。要紧抓“定编制、定岗位、定经费”等关键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完成市属4个工程管理单位的改革任务,推动各区、县级市的改革。
(三)落实两个“90%”的目标
1、省、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完成总任务90%。其中,市本级承担的任务要基本完成;珠江堤防、流溪河堤防、附城围、蕉东围、番顺围、市石围、万顷沙围、鱼窝头围、增塘水库等9宗工程主体完工或全部完成。“两涌一河”综合治理工程要完成竣工验收。
2、市本级水利部门预算支出率90%。2007年市本级水利部门预算13.6918亿元,投资重点是: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市区防洪排涝工程、水系建设、新农村水利建设、市重点项目水利配套等。希望各区、县级市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各项工程进度,积极配合市水利局完成支出任务。如果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能按计划完成90%工程量,2008年的水利建设资金将较为松动,希望大家抓紧有关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在下一年度部门预算安排资金。
(四)保证完成“碧水”工程三项任务
一是张广宁市长提出的重点河涌补水工程。沙河涌、车陂涌、猎德涌等3条河涌联合补水工程要在3月份动工。
二是北部水系建设首期工程。要加快泵站、引水渠、白云湖施工进度,其中,白云湖年内实现主体工程完工,有效解决工程所在区域内涝问题,有效解决石井河等河涌枯、黑、臭问题。
三是市政府任务书要求的河涌综合治理工程。有河涌整治任务的区(县级市)要按照苏市长在“碧水”工程动员会上的要求,早日做好前期工作,积极启动水系建设。黄埔涌整治要达到示范要求,进一步改善新会展中心周边环境。同时,要抓紧完成南部群闸联控方案,保证南部水系建设软、硬件配套。
(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三个需要
一是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继续按“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积极改善“城中水”,建设“水中城”,营造“两个适宜”的山水之都、生态城市。完成果树保护区湿地公园前期工作,大力支持龙潭公园建设,继续整治乌涌、花地河等重点河涌。
二是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积极落实市重点项目的配套水利工程建设。亚运会场馆、科威特炼油等项目配套工程要及早与规划、建设部门协调、衔接。要抓紧推进新机场场外排水工程、联邦快递配套工程、金沙洲居住新城河涌整治工程。
三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继续落实中心镇水利配套任务。持续抓好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今年的任务是5万亩。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进一步完善移民村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移民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花都、增城移民危房改造完成70%以上。完成5个新农村水利示范点建设任务并抓紧推广。同时,要加大小农水建设力度,市、区(县级市)两级计划投入资金3942万元,完成小型排灌渠道清淤1562公里。
(六)积极改进三个方面管理工作
1、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目前,全市大小水利工程多数运行时间较长,大量小型工程缺乏必要的养护,安全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效的管理。因此,各级工程管理单位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落实管理责任,消除不安全因素。
2、加大水行政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水政执法行为,减少自由裁量权。广泛宣传水法规,坚决查处水事违法、违章行为,采取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违法占用水域、擅自破损堤坝等行为。对市政府批准的12条(段)河道实行严格的禁采管理。水利技术指导、水法执行要关口前移、主动执法,使水利建设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紧密衔接。要切实加强水利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改变重治理开发轻节约保护、重工程建设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行政手段轻经济法律手段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持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继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坚持开展工程建设领域防止商业贿赂工作,不断规范内部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工程建设“四制”,做到以制度管权、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确保工程合格、资金安全、干部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