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广州工商业主要成绩
去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工商业系统努力克服了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保持了工商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超额完成了全市工业总产值、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等工商业经济预期目标。
(一)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新增工业总产值约13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约17%,35个工业行业大类有32个增长。全市商品销售总额超过8400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2180亿元,同比增长约15%,规模居全国城市第三位,增速创1998年来新高,其中餐饮业零售额约350亿元,同比增长16%左右,人均餐饮业零售额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汽车产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去年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约1150亿元,增长30%以上;全市轿车产量约5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4%,居全国轿车产区第二;去年1-11月,全市汽车及零部件出口8.07亿美元,同比增长90.56%。产业适度重型化步伐加快。去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总产值约4600亿元,同比增长21%,重工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75%,重工业比重为63.5%,同比再提高近3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51%。预计全市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160亿元,同比增长约1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7%。现代流通方式迅速发展。预计去年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餐饮业连锁经营销售总额700亿元,同比增长约3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再比上年提高约4个百分点。农村消费与城镇消费增幅实现同步。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总额约1500亿元,同比增长约30%。现代物流迅速扩张,物流总量和企业规模大幅增长。内外源经济共同发展。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去年实现总产值约1730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规模以上三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4800亿元;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保持在30%以上,仍然是推动我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去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8.7,同比提高11.8点,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0.3和36.3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和税金总额分别为432.73亿元和293.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0%和14.2%,扭转了上年工业利润负增长的局面;全市工业行业大类有94.3%盈利;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占全省工业的26.1%;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实现利润总额36.06亿元,同比增长18.4%。工业能耗和排放量不断减少。去年全市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预计降低4%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2000年的83.48%提高到去年约92%;工业粉尘排放量由2000年的12.24万吨下降到去年约0.5万吨。1-11月规模以上工业每千瓦时工业用电创产值26.1元、增加值7.0元、利润1.7元,均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06年广州工商业主要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市工商业系统立足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经济运行监测和协调,更加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更加注重产业结构升级,更加注重发展生产服务业,更加注重产业布局优化,更加注重推进全球化战略,更加注重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更加注重民心工程建设,努力开创了工商业经济的新局面。
(一)更加注重经济运行监测和协调,确保广州工商业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各级经贸部门和有关重点企业共同完善了生产要素协调机制和重要商品应急机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经济运行工作体系。一是保障电油煤有序供应。加强电源、电网建设和电力供应管理,制定《广州市供用电管理规定》,完善错峰用电措施和预警制度。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我市超用电指标运行,组织地方机组顶峰发电,实现顶峰发电量约34亿千瓦时,减少损失产值约700多亿元和利税80多亿元。去年用电累计错峰天数、错峰强度、错峰损失电量分别同比大幅减少42%、34%和70%。建立健全全市成品油应急供给机制和监测网络,解决国Ⅲ标准车用汽油的标准、生产、价格和供应等问题,千方百计保障油品市场。二是保障重要商品市场供应。继续健全粮、油、肉、糖等6类重要商品应急监测网络和储备调拨体系,确保防洪救灾等应急商品和物资的供应。三是完善经济运行监测和协调机制。加强经济运行信息交流、预测和协调,坚持每月预测和分析制度,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工作会议,及时解难题、促发展。健全和完善市、区两级重点企业联系和服务制度。开展商品交易市场、连锁企业和餐饮行业统计调查,更客观地反映我市商业经济运行的实际。
(二)更加注重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工商业核心竞争力。狠抓一批工商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采取企业联合、产学研联合、跨地域联合等方式,建立和完善了一批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去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成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最多的省会城市之一。以各级财政支持资金2.44亿元,带动社会投入75.04亿元。实施重点技术进步项目248个。1-11月工业更新改造完成95亿元,同比增长67%,充分表明我市创新要素集成能力迈上新的台阶。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起软件、电子、生物、动漫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日产全球第4个研发中心和日立电梯亚洲研发中心与广州企业合作启用。去年,预计全市软件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超过 230亿元,软件销售收入超过115亿元,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70余家,建立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等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成为我国发展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综合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软件和医药产业规模已位居国内大城市前列。三是运用信息化创新经营模式。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普及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普及率、网站建设率分别提高到76.2%、46.1%和67%、91.3%。引导广州电信及移动等承接企业公共信息平台服务外包业务,已有近7万个工商企业在商务领航电子黄页平台上开设商铺,日访问量超过10万次,实现“商务领航”从广州启航、全国示范、全国推广。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建设进度加快,广东音像城“国家音像数字交易中心”和芳村茶叶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正式启动。交易中心信息化工程全国领先。四是实施名牌战略。开展名牌策划和考核工作,名牌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8.8%。开展“品牌万里行”、“名牌逐个数”、“名店名优商品大联展”和振兴“老字号”等系列活动。去年我市新增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共89个,为近年来最多的一年。
(三)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在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的同时,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使广州工商业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一是壮大支柱产业。去年我市汽车、电子和石化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约6个百分点。广汽丰田、广州本田增城工厂、东风日产发动机(第一期)和广汽丰田发动机(第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汽车零部件质检中心通过国家认可,全市汽车零部件实现产值超过170亿元,同比增长65%以上,整车本地零部件配套率提高到28%。广石化1300万吨炼油改扩建工程全面投产,80万吨乙烯扩建和中科合资南沙炼油项目已获国家核准。投资超200亿元的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启动建设。二是推动机械装备产业新发展。去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约2650亿元,比2000年增长约3.7倍,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约40%;去年1-11月实现利润183.93亿元,比2000年增长6倍以上。全市成套设备亿元以上企业50家,比上年增加5家。民用钢质船、数控机床、工业锅炉产量分别占全省92.3%、78.7%、82.6%。2004年加工中心制造取得突破,去年产量占全国7%。东方电气核发电设备产能全国第一,改变华南地区没有极端制造能力的历史;输变电设备产业进入全国前列;短波、超短波军用通信设备产品占全国1/3强,我市成为全国重要的军舰制造基地之一;广州造船基地启动建设,并签订了第一批4艘30.8万吨油轮订单;等等。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制定了市工商业龙头企业认定办法,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去年全市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超过750户,比上年增加约40户,有23家企业入选中国工业企业1000强,占全省的21%;限额以上批零餐饮业企业比上年增加约170户,有13户企业被评定为省流通龙头企业,占全省的1/3。全球500强的142家跨国公司落户广州,其中30多家设立了行政总部或地区总部等机构。组织26户大型国有流通企业以6381万元,向4大资产管理公司回购9.17亿元历史债务,回购率仅为7%,远低于全国平均回购水平。四是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去年,民营经济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约1/3,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和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约22%和78%,21户工商业企业入选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提高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民营企业与广州工研院共建研发平台。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体系,全市重点民营企业服务机构共培训5100多家民营企业4万多人次。完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去年全市23户备案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超过40亿元,同比增加50%。
(四)更加注重发展生产服务业,发挥中心城市优势。促进资源向生产服务业重点领域和高端环节集聚,增强中心城市的“聚宝盆”效应。一是整合提升批发市场。采取园区化、信息化和股份化等方式加快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去年建设新型市场7家,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二是不断提升交易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力。新建成钻汇珠宝采购博览中心和煤炭交易中心,筹备石化、化工交易中心,扩大塑料、粮食、金属3家交易中心经营规模,广东塑料交易所年交易额达500亿元,其中PVC交易量占全国1/3,广塑价格指数已成为全国塑料价格风向标。佳都国际IT产品经营成为国内乃至影响东南亚的主要报价中心。三是加快推进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业。制定《关于加快我市连锁经营发展的意见》,去年全市连锁经营网点近1.4万个,其中新增网点1200多个,连锁经营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2%,颐高数码连锁IT市场超过30家,经营额超过200亿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IT终端连锁市场。广百股份连锁百货网点达18家,经营规模居全省百货企业首位。突出发展汽车服务和社区服务连锁经营,广州本田、东风日产、广汽丰田在全国共设立汽车销售、零部件供应、售后服务、信息反馈4S店610多家。宏城超市新增社区超市41家,是网点扩张最快的超市连锁企业之一。加快建设国际综合物流与采购分销中心,联邦快递、百灵顿等15家大型跨国物流企业已分别入驻白云、南沙、黄埔国际物流园区。四是进一步做大会展业。我市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设计、皮革皮具、玩具、美容美妆等专业展览在全国同类展会名列前茅,已成为经贸合作、招商引资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平台。成功举办广州国际设计周,联手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组织红棉奖等系列设计大赛和设计与自主创新等专业论坛,吸引国内外13000多名设计师汇聚羊城,大大提升广州创意产业的国际瞩目度。广州锦汉展览有限公司和广州锦汉展览中心通过国际展览联盟认证,实现广州市展览业的UFI认证零的突破。
(五)更加注重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按存量优化、增量集中原则,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一是加强产业布局的规划引导。先后组织制定了《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广州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广州市工业产业集群布局规划》、《广州市“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广州市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十一五”规划纲要》和8条地铁沿线、17个中心镇商业网点规划等10多个工商业经济发展规划,为科学引导产业发展提供依据。二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全市29个(控制性规划)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47.1%。石化、汽车、造船、钢铁四大产业集群产值约2670亿元,同比增长约21%;花都狮岭皮具和增城牛仔服产业园区产量均占全国1/3。全市36条特色商业街加强整体规划,完善配套设施。振兴“老字号”企业,规范“老字号”企业的认定和管理,加快提升传统商业集群。三是有效推进“退二进三”工作。全市有147家工业企业已迁出市区,广州水泥厂和五羊-本田摩托车公司分别易地到花都和增城扩大规模,高水平发展已收到很好效果。橡胶集团和纺织工贸集团分别在花都建设广州国际橡胶产业园和广州国际纺织工业园,建设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中心。广纸集团迁址南沙,兴建百万吨规模的现代化、环保型造纸基地。昊天化工公司将把核心部分搬迁南沙三民岛,扩大发展石化产业链高端环节。广州卷烟厂将全部迁址荔湾东沙工业区,建设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现代化烟草企业。四是努力培育都市型产业。全市创意产业占GDP比重已超过6%,其中软件企业达1100家,逐步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数字内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运营中心。五是实施产业梯度转移。充分发挥广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不适宜在穗发展的企业向我省东西两翼地区转移,建立了8个转移工业园,总用地6.5万亩,已迁入企业105家,计划再迁入企业175家。
(六)更加注重实施全球化战略,提升工商业的国际化水平。我市工商企业主动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企业国际化有较大发展。一是高层次开展招商引资。制定工商业招商重大项目导向,把招商选资重点放在引进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产业带动型、生态环保型项目上。去年1-11月全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35个和499个,其中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的项目200个;合同利用外资21.21亿美元和19.58亿美元,共占全市的97.84%;实际利用外资16.59亿美元和10.64亿美元,共占全市的96.90%。二是高水平实施“走出去”。推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广州设立国际投资与工业转包促进中心,建立承接世界服务外包基地。一批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成功开展了境外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一大批企业在欧美设立了直接经营机构,在全球找资源、拓市场,规模以上全市工业出口交货值约1720亿元,约占总产值24%。目前我市工商企业对外投资业务遍及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全方位的“走出去”格局。
(七)更加注重推进节能降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启动占全市工业能耗90%的几百家重点企业节能行动,落实节能考核指标,带动全市节能水平提高。创新节能管理,组织威勒等专业公司运用“ESCO”模式,为全市100多家企业提供节能服务,投入改造资金千万元,年节电逾1000万千瓦时。开展新能源替代,在餐饮业推广醇基燃料,节约成本15%;乳化焦浆代油专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样板工程综合节能率超过40%;在南沙小虎岛兴建投产105万吨二甲醚替代石油工程。组织企业实施自愿清洁生产审核,9家企业成为省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推行热电冷三联供,全市已建立9个集中供热热源点,替代200余座工商业锅炉,每年节煤约20万吨,节水约300万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应用蒸汽制冷。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工作,去年我市获准减免税约1.1亿元,综合利用“三废”796万吨,全市废弃资源回收加工业收入约14亿元,约占全国4%。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我市被列为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有29家企业和园区被列为省试点企业(园区)。
(八)更加注重民心工程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去年,各级经贸部门和企业紧密结合工商业经济实际,把便民放心工程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一是六项创新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创新组织方式,整合供销社、连锁龙头企业、名优产品企业等多方资源共同推进;创新经营方式,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创新流通方式,“农家店”连锁经营,集中配货比例达90%,高于全国(40%)水平;创新服务方式,连锁网络一网多用,拓展名优商品销售和农资供应、移动通讯、过期药品回收和正版音像租赁等服务;创新培训方式,送教下乡,培训经营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1000多人;创新建设方式,以提升为主,改造农村原有零散商业网点500个,培育农村连锁经营龙头企业10家。目前,全市共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626个,网点面积9.2万平方米,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多人,这些网点的销售增幅均高于30%。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民心工程。二是深入开展以肉菜市场、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的三类市场升级改造。提前半年高质量完成了原定3年完成的289个肉菜市场升级改造任务。全市农贸市场已完成改造312个,动工改造37个,占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任务的85.3%;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升级改造88个,正在报建施工15个,完成或动工率达75.7%。三是规范发展社区商业。祈福新村、西关大屋等社区成为全省商业示范社区。完善餐饮业服务规范,推行新一轮的国家级酒家等级评定工作,全市已有国家级酒家39家。制定生活服务企业经营服务规范,有13家美容美发企业被评为省诚信经营企业。严格把好专卖和特种商业准入关,年检核发酒类批发许可证710个,年度核查典当企业经营资格23家、拍卖企业104家。完善酒类、盐业等食品安全销售网络建设,已发展酒类连锁专卖店730家,食盐专营点3800多家。组建市食盐、酒类专卖稽查大队和酒类检测中心,制定和健全专卖稽查制度,组织开展酒类、食盐、废旧金属专项整治行动,捣毁制假窝点180个。
去年,我市工商业经济实现了“十一五”开门红。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各区、县级市政府、经贸部门和工商企业共同努力、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足:一是工业的规模和速度上了新的台阶,但是现代服务业更需提速;二是工商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但土地等资源制约因素和企业节能减排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工商业经济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但企业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还不够充分;四是工商业经济的外向程度较高,但企业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五是工商业企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但企业在通过上市和总部经济等加快发展方面还做得很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