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经贸委2007年工作总结

  • 听全文
  • 2008-01-15
  • 来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分享到
  • -

2007年广州工商业经济主要成效

    2007年,广州工商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工商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实现了“四个突破”:工业产值增量突破历史最好水平(新增产值约1800亿元、工业总产值近1万亿元)、商品销售总额突破万亿元(约1.1万亿元)、工业利税突破千亿元(约1080亿元)、培育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工业集团(广汽集团1028亿元),呈现出“结构优、效益好、消耗低”的发展态势。
  
    一是结构优。汽车、石化等产业支柱地位彰显。去年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67.56亿元,比增24.1 % ,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1622.26亿元,比增37.4%。高新技术产业贡献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2800亿元,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38%,高于上年8个百分点。消费增长领先。在出口和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有所回落的情况下,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5亿元,比增18.9%,同比加快3.9个百分点,增速创十年来新高。民营经济稳步发展。预计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2500亿元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34%;民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0亿元以上,占全市四分之三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萝岗、南沙、黄埔、花都大力发展汽车、石化、电子、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预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均超过20%;“中调”战略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荔湾积极发展创意产业,越秀、天河批零贸易业销售额增长40%左右,海珠、番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超20%,白云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约占全市3成;增城、从化加快产业承接,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是效益好。克服了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预计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0,同比上升25点,高于全国(209.92)和全省(181.51)的平均水平(1-11月累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约1080亿元,比增30%,其中利润约700亿元,比增40%。64户重点批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比增约40%。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从上年同期增长39.3%转为下降15%左右,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30 %左右。
  
    三是消耗低。150家重点工业企业能耗下降10%以上,钢铁、有色金属、机械装备等10多个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在2006年下降4.0%基础上继续下降1%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同比下降8.8%和2.2%。

2007年广州工商业经济主要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抓创新、重引导、促协调、谋发展”,突出抓好9大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经济运行监测和协调,切实做到三个保障。
  
    一是保障工商业经济平稳运行。建立健全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分析、调节机制,构建涵盖“12个区(市)、18户市属工业集团、30户重点工业企业、62个新增产值超亿元项目、10户商贸企业和10个重点批发市场”的快速反应监测网络,实行“月预测分析、季分析交流、年总结通报”,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调度,注重安全生产,搞好协调服务,经济运行没有出现大起大落。二是保障重要生产要素供应。去年广州最高用电负荷928万千瓦,达历史新高,我市实施科学错峰和中部电网避峰,加强电厂设备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错峰效果明显好转。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组织地方机组顶峰发电,最大出力134万千瓦。协调供电部门加快电网建设,广南站、麒天线等“卡脖子”工程取得突破。积极协调省电网调度中心增拨供电指标,预计去年全市总用电量527亿千瓦时,比增12.27%,其中省网供电量408亿千瓦时,比增20%,基本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积极协调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公司增加成品油配置计划;继续推进国III车用燃油供应工作,供应油站从2006年的41座增加到121座。去年全市成品油供应约409万吨,基本满足消费需求。三是保障重要商品市场供应。制定猪肉等主副食品市场供应应急方案,建立供应协调小组、应急小分队和储备快速调运机制,组织嘉禾、天河、金戎三大生猪批发市场、主副食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与江西、湖南、广西等地建立产供销联盟,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政府冻肉储备,确保日均上市生猪1万头以上、冻肉800吨,保证主副食品不断档、不脱销,市场供应秩序良好。
  
    (二)突出抓好优势产业,加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大力推动汽车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广州本田为主的东部板块、广州丰田为主的南部板块、东风日产为主的花都汽车城板块做大做强,启动建设广汽日野商用车为主的北部(从化)板块。至去年底,南沙区引进汽车产业项目35个、花都汽车城引进81个、增城东部汽车产业基地引进14个。加快产业向研发、检测和汽车服务业延伸。国内首家由合资企业独立出资的广州本田汽车研发机构在穗成立,广汽集团自主品牌轿车及研发基地落户番禺。召开“汽车及其零部件欧洲认证和EMC技术研讨会”,加快汽车零部件检测服务基地建设。二是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以《广州市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依据,加强对产业项目布局的引导。加快建设南沙龙穴造船、广州博创(增城工厂)、广日电梯、海格通信装备等一批带动性强的项目。推动广州数控GSK系列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重大装备本地化专项计划。成立机床工具协会。机床数控系统产量约占全国50%,成为行业领头军;机床配套件──坐标光栅尺产量世界第三。以提高产品中标率为目标,引导白云电气配电柜和电缆应标南方电网项目,推动广电运通自动售票系统成功中标地铁建设项目。去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值超3300亿元,比增25%左右。三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扶持发展一批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生物医药、数控装备制造业等项目,去年安排23个高新技术重点技改项目招标。协调推进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用催化剂以及白云山制药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头孢硫脒”项目产业化,大力推进LG飞利浦、慧视激光等一批重点项目如期投产。制定加快我市碳素纤维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牵头组建工作小组,重点推进碳素纤维研发列入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定向指南。分步推进乳化焦浆代油项目产业化进程。
  
    (三)突出抓好民营经济,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会同16个部门起草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广州市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方案》,从融资、用地、技术进步等9个方面制定34条政策措施。重点抓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发挥市融资担保中心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作用,完善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市、区两级担保机构联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去年,全市登记备案的32户担保机构为2000多户企业提供近120亿元担保资金。组织“广州市促进民营企业融资合作对接会”,促成10家银行和10家信用担保机构与10家民营企业签定2亿多元融资贷款协议,为115户民企搭建20多亿元融资需求平台。二是加快推动民企与国企的合作对接。组织召开战略投资合作对接交流会,促使机械装备、汽车零配件、化工、专业批发市场等领域的150家民营企业和60家国有企业对接85个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御银科技等4家民营企业成功上市。三是加快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扶持20多个专业服务平台和花都、从化等8个区域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融资、创业辅导等服务,组织开展132个培训项目,培训3.8万人次。
  
    (四)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注重管理向服务和管理并重转变。与占全市工业能耗60%的112家企业签定“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分批审核100多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审计报告和节能规划,开展“百名节能专家企业行”活动,成立热工、电力电机、管理咨询等10多支专家节能小分队,深入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诊断式”节能服务,招标选择54家优秀节能服务机构,开展节能技改和节能咨询服务。二是由注重单个企业向点线面结合转变。以百家重点企业节能行动为节点,抓好锅炉节能、乳化焦浆、热电冷联供、余热发电等57项重点节能技改项目。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关闭一批“五小”企业,淘汰小水泥厂落后产能600多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55台共71万千瓦装机容量;对166户“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业实施限电。联动市各有关部门,推动全社会节能。三是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综合利用型转变。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开发区和29家重点企业被列入第一批省试点,约占全省40%;去年55家企业自愿申报清洁生产,居全省第一。
  
    (五)突出抓好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工商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主动服务重点技改项目。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珠江钢琴、珠啤集团等一批企业通过高新技术认证。跟踪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等30个重点项目,中国移动南方基地等项目如期建设,协调近百个项目办理进口设备减免税金2亿元。二是集中资金为产业创新服务。去年支持创新平台、节能降耗、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装备制造业等项目的创新和技改资金约占实际可安排资金总额的70%,比增21.3%,财政资金拉动社会投入激励效应达1:25。番禺、海珠、花都等区对通过省级认定的技术中心给予配套支持。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全省第一。三是加强创名牌服务。发挥名牌战略联席会议牵头作用,建立市区两级《自主品牌培育目录》,去年新增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15个,为历年之最。
  
    (六)突出抓好布局优化,大力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一是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以《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十一五”规划》为指引,全面铺开各区产业布局规划编制。一对一帮扶建设10个工业集聚园区,为市区产业“退二进三”提供承接载体。增城东区高新科技工业园和番禺楼宇装备(电梯)产业园初具规模,继续推进花都纺织和橡胶工业园区的建设。二是退好二、进好三。全力推进广东中烟卷烟二厂异地改造项目如期开工和广纸林纸一体化等一批项目建设。组织召开广州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经验交流现场会,推广荔湾信义会馆等整合利用“退二”资源“进三”的经验,推动各区规划建设创意产业集聚区。三是推进产业转移。组织开展拟转移企业的摸查,协调推进黄埔(封开)、南沙(蕉岭)、花都(江城)产业转移园申报工作,在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初步建立6个产业转移工业园,迁入企业93家。
  
    (七)突出抓好现代服务业,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
  
    一是以规划引导和试点带动升级改造批发市场。结合“中调”战略,出台批发市场整合提升的工作方案,摸清全市450个工业品批发市场情况,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发市场群园区化建设要求等指导性文件,启动与优势产业关联、带动区域发展、专业特色鲜明的永福路国际汽车用品及配件、中大布匹等7个批发市场群试点工作。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即将奠基,加快花都国际名店城项目可行性研究。预计亿元批发市场全年成交总额1600亿元,比增约30%。二是增强会展业服务产业的功能。组织全市工商企业参加省市26个大型会展、交易会、洽谈会。“日资汽车相关零部件(广州)采购展览会”吸引了230多家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机构进行产业对接。“中国(广州)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汇集了近千家中外参展商、万余种新产品、新技术及先进装备。“2007广州国际设计周”吸引了国际三大设计协会,超过2万多名国内外设计师共促广州工业设计发展。三是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业和总部经济。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推进连锁经营向多业态、多行业发展。预计限额以上连锁企业实现销售总额94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36%,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石化和煤炭两大交易中心开业,金属和粮食交易规模扩大,塑料交易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番禺节能科技园、越秀区电子信息大厦等总部经济载体吸引一批总部企业汇聚广州,新落户的中石化华南公司去年销售额超千亿元。
  
    (八)突出抓好民心工程,构建惠民利民服务网络。
  
    一是全面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全市36个镇、1146条行政村改造或新建日用品农家店1246个、农资农家店496个,村、镇覆盖率均达到100%,提前3年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受惠农民达200多万,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7000多个就业岗位。组织网点经营者培训2000多人次,推进12个配送中心信息化升级改造,签订《经营商品质量安全保证书》,实现“培训、配送、管理”三到位。二是全面推进三类市场升级改造。累计完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119个(含禽畜批发市场14个),农贸市场472个,基本完成室内肉菜市场升级改造。三是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双进工程。采取“政府引导、行业协会组织、龙头企业和街道(社区)运作”模式,引导10多家品牌连锁经营企业、100多个网点进社区设点服务,规范家电维修、锁具维修、洗衣等生活服务业管理。出台《广州市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网点建设标准(试行)》。四是建设盐酒放心消费网络。制订《广州市食盐和酒类稽查管理办法》,充实市区两级稽查队伍,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查处制假、售假窝点(店档)600多家。全市碘盐供应点增至4100个,碘盐食用率达90%以上,核发17521个经营业户酒类经营许可证,组建酒类检测中心。
  
    (九)突出抓好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建立依法行政、绩效问责、督办落实的“三位一体”执行机制,梳理201项行政执法事项,完善115项工作制度,实行“上级领导批示专项督办、重点工作定期督办、难点工作现场督办、热点工作调研督办、常规工作督办回访”。开展产业结构升级、布局调整、连锁经营等20多项调研活动,组织12支服务小分队深入基层,围绕技术改造、节能减排、企业上市等主题进行政策宣讲,通过对接会、交流会、现场会为企业发展牵线搭桥和解决难题。
  
    同志们,去年工商业发展令人振奋,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全系统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全市方方面面关心、支持、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向全市经贸系统的干部职工,向给予工商业工作大力支持的有关部门、供电局、中央和省属企业以及新闻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广州工商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高端化步伐不够快,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千年商都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产业布局分散,土地集约利用率和集群化发展水平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不多;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依然存在,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内源经济不够活跃,民营经济需要加快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以科学发展观和世界眼光审视广州的发展,加强与欧美日先进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地的对标,将压力和挑战转化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解放思想,创新工作,促进广州工商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