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区、县级市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治水理念,切实落实惠民66条,努力保障三防安全,扎实推进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水系建设、支农扶农等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城乡供水战略安全系数,切实加强水行政管理,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为广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建设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生态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
(一)基本情况
1、三防形势较为乐观。
今年的三防形势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降雨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流域等局部地区;二是强降雨伴随雷雨大风;三是局部降雨强度大;四是灾害损失小。受灾害性天气影响,从化、增城、花都、白云4个区县29个镇受灾,受灾人口3.02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0. 508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70%;仅1人因私自改建陂头被冲垮而失踪,伤亡人数为近年来最低。这主要得益于:一是全市防灾减灾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具备了防御常规自然灾害的能力。到10底,18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综合进度85%,11宗工程进度达到或超过80%。此外,“两涌一河”综合治理工程进入验收阶段。二是汛前工作扎实,对全市存在安全隐患的153宗工程进行了整改。三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市按时完成了四级应急预案台帐的编制工作;加强了驻穗部队和防汛机动抢险队建设;四是充实了抢险物资储备,实现了区域储备、统一调度。
2、碧水工程稳步推进。
一是水系建设进展较顺利。本年度三大任务中,北部水系建设首期工程广和泵站项目主体工程完工,约完成总工程量的90%。引水渠项目A标已开挖1.6公里,约完成总工程量的75%;B标动工1.4公里,约完成总工程量的60%。白云湖除位于大朗村的B标段外,其余各标段已进场施工。黄埔涌水环境治理工程年内可以全部完成。沙河涌、车陂涌、猎德涌联合补水一期工程于9月初进场施工。二是供水体系规划和建设有新成果。完成了西江引水工程的取水许可,可以保证全市较长时期的供水战略安全。制定了《广州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为城市供水水源保护提供了有力依据。
3、支农扶农取得实效。
农田基本建设方面。一是基本完成了上一年度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任务。二是在已完成水利标准化建设94.5万亩的基础上,明确了2007-2010年每年投入1亿元推进5万亩的计划。本年度任务已经具备开工条件。2008年度任务前期工作推进理想,资金已纳入部门预算。三是全市实施小型排灌渠道冬修1562公里。四是全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0.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库移民扶持方面。一是完成了水库移民人口查漏补登工作。二是大中型水库166个移民村全部由移民投票确定了后期扶持方式。三是完成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移民库区和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措施。四是移民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累计完成移民危房改造面积17.8万平方米,占总面积61%;其中,从化已基本完成移民危房改造任务,花都、增城完成任务70%。全市新建、改建、重建了一批移民村基础设施,移民行政村全部实现了“五通”。此外,我局还按市的要求,牵头组织解决流溪河林场职工群体性上访问题,保障了社会稳定。
4、执法发挥威慑作用。市局制定了水政执罚标准,强化了执法刚性。坚决查处了南航碧花园、蟾蜍街等违法案件,其中,南航碧花园占用水库水域行政诉讼案一审胜诉。市管12条(段)河道全部实行禁采,市、区(县)两级水政队伍加大了巡查、打击力度。1-9月,市水政支队出动执法人员1098人次,巡查280天,查处案件97宗,结案90宗,结案率92.8%。6月起,全市展开打击非法采砂专项行动。增城市采取水政和公检法联合执法行动,对有严重非法采砂行为的人员以盗窃国家资源罪论处。市局和从化联合行动用铁的手腕坚决清理了流溪河一号、六号沙场。
5、体制改革有所推进。水管体制改革的总体进展基本达到省水利厅的要求。市直属四个水利管单位改革方案已报市编办待批,番禺、南沙、萝岗区、白云区基本完成区属工程体制改革。花都区、增城市、从化市的改革方案已报区(县级市)政府或编办待批,天河、海珠、黄埔、荔湾等区水利工程由河涌管理所或三防办管理,管理人员经费和日常维护养护经费落实由财政支付。
6、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持续加强。召开全市水利系统廉政工作会议,认真细致开展廉政建设自查自纠和整改工作,深入生动地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推动市和区县进一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市局制订实施党委会议议事制度、局长办公会议制度、技术决策制度,进一步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全市水利系统顺利完成行风评议工作,群众满意率超过99%,圆满完成了“沟通无界限,行风大家谈”民声热线及其回访节目的录制工作,得到了市纪委、市纠风办的肯定。
回顾前一阶段工作,主要的经验体会:一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努力促进广州水利工作适应新的形势,迈上新的台阶。二是把确保城乡水安全放在工作首位,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和三防工作。三是树立和贯彻水利是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的思想,自觉围绕市的中心工作,加快城市水利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水利建设新格局。四是建立水利发展保障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五是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打造水利事业生力军。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说,去年底以来水利工作有喜有忧,主要表现在:三防形势基本风调雨顺,但也暴露出对小型工程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防灾减灾工程进度较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个别工程严重受制于征地拆迁困难;河涌整治列入市政府一号工程,但碧水工程骨干项目进展总体较慢;西江取水权获得许可,但北江水权尚未落实、东江水权初步分配方案不尽如人意;水务一体化改革正式启动,但水管体制改革任务仍未完成;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按计划推进,但已建工程竣工验收情况不理想;水政执法有所加强,但违法违规案件仍时有发生;廉政建设进一步强化,但连续4个区发生领导干部违法乱纪案件。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抓紧改进。
积极探索和实践治水新理念、新机制
当前,水利工作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阶段。从机遇看,一是市委、市政府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把城市水环境整治纳入四大工程加以建设,把河涌整治列为市政府一号工程,把水务改革提到正式日程。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利于加快水利发展,水利规费征收稳步增长。三是全市治水思路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从农村水利向城乡水利的重大转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跨越,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四是全社会水患意识、生态环境意识明显增强。从挑战看,一是科学发展观对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水资源形势日益复杂。三是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水利工作需要协调的关系更加复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有赖于在座各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针对水利发展与改革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一)要做到三个统筹。
一是统筹城乡。我们说“农村水利向城市水利转变”,并不是简单地把水利建设重点放在城市。我们有大量的防洪工程、水源工程、基本农田在农村,更有大量的群众在农村生产、生活,农村地区的安全保障、资源保护、设施建设等任务还很重。同时,因为经济欠发达的原因,农村的水环境和饮水安全也不可忽视。因此,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村仍应是水利的基本阵地,必须坚持城市水环境建设和农村水利建设两条腿走路,治水思路才能最终实现从农村水利向“城乡水利”的蜕变。
二是统筹水安全与水环境。传统意义上的水利主要是考虑水安全功能。随着水利“进城”步伐加快,我们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一批水环境功能显著的水利工程,如白云湖、三涌补水、果树保护区等。这一进步并不代表着可以象个别地区那样把防灾减灾工程晾在一边搞水环境整治,并不代表着在水环境整治工程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可以把安全放在次要位置,相反,必须坚持“水安全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首要确保城乡防洪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供水安全;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贯彻安全为基础、环境为附加的理念,为群众营造安全、优美的水景观,才能最终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科学转变。
三是统筹建设与管理。目前,广州有2个国家一级水管单位,这是我们的荣誉,但绝不可以因此自满、绝不可以停步不前。广州以全国第三的总体实力,必须拿出一批而不是2个一级水管单位。今后,市直属的工程一律要努力向国家一级标准看齐,即使硬件达不到,管理上也应该而且必须做到。建议区县所属工程也相应加大管理力度。管理问题首先表现为经费问题,区县水利部门在资金安排上一定要先保证工程管理的费用,先保证工程除险和维护费用,先确保工程安全。
(二)要做到三个加强。
一是加强水政执法、水利技术指导。随着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各类建设项目纷纷上马,要求我们必须按保证城市建设项目安全、不出现新的积涝黑点的目标,打好水政执法、水利技术指导关口前移这场主动仗。市和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处室、科室要在水利技术指导、水法监督各方面加强与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强巡查,把水法执行、水利技术指导贯穿到城市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使水利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紧密衔接。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要按“作风建设年”的要求和市领导对作风建设的有关指示精神,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不断加强廉政建设。要以实现科学治水、专家治水为目标,着力打造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两支队伍。
三是加强社会服务。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把对于水利社会管理的职责切实履行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自然人、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水利项目的审批、监督、管理。要严格履行审批职责,把好工程可研关、设计关、立项关、建设关、验收关。要坚持守“水”有责,违反水法规实体和程序的工程一律从速查处、从严打击。二是加强对其他部门、经济组织、社会个人为业主的水利工程的行业管理。要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要探讨三个新机制。
一是探索投资新机制。以水安全为首要目标的水利工程是绝对的公益工程,必须坚持建设和管理都由财政投入的体制。但是,从目前的规划成果来看,我们将展开大规模的水环境工程,其耗资相当惊人,如,果树保护区估算总投资达30多亿元,与有限的财政资金形成了矛盾。因此,以水环境为首要目标的工程,可以考虑定性为准公益工程,甚至非公益性工程,要在这个前提下,积极探索财政投入与社会投资相结合的新机制。
二是探索水利工作新机制。要重新激活镇(街)水利会(所),开展村(社)水管员机制试点工作,安排一定的资金、配备必要的设备、组织业务培训,适当下沉部分三防、水利管理职能。
三是探索工程管理新机制。在确保安全和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适度地将水利工程向社会开放,千方百计地盘活水利工程及其管理范围的环境资源,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符合广大群众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利益要求和亲近自然、追求美感的需要,符合水利发展和工作宣传的需要。各级水利部门、工程管理单位要切实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群众利益的高度出发,结合水管体制改革的实际,抓紧研究水利工程及其管理范围内的环境资源等宝贵的国有资产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效益的问题。研究资产经营新机制,必须同步研究资产管理新机制、资产增值新机制,避免新机制快速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