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十一五”时期外经贸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广州外经贸大力实施“外贸增效”、“外资优化”、“跨国经营”三大战略,突出“园区建设”和“主动对接”,取得明显成效。
1、狠抓“外贸增效”,贸易大市地位进一步巩固,向贸易强市转变进程加快。
“十一五”期间,对外贸易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推动广州由贸易大市向贸易强市转变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外贸从1.5亿美元到100亿美元用了17年,从100亿到500亿用了10年,从500亿迈上1000亿只用了5年,年均增长14%。
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十一五”期间,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044.4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年均增长14.2%,出口比重由50.3%提高到54.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3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2.1%,占全市出口总值的超过两成。
贸易主体培育成效明显。出口龙头企业增多,2010年全市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708家,比“十五”末期增加250家,合计出口额为408.2亿美元,占全市的84.4%。其中出口超1亿美元的企业86家,比“十五”末期增加45家,乐金显示2010年出口20.5亿美元,成为广州第一家年出口超20亿美元的企业。民营企业表现强劲,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3.1%,高于同期全市平均增幅近9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从2005年的14.6%上升到2010年的21.3%。
出口市场更趋多元。在稳定对美国、欧盟、香港、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的同时,对东盟、拉美、俄罗斯、韩国等新兴市场出口持续上升。2010年,对新兴市场出口总额为119.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4.7%。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从2005年的54.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64.8亿美元,总量增长三倍多,年均增长24.9%。
2、狠抓“外资优化”,利用外资规模持续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利用外资工作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和举办亚运会的历史性机遇,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招商方式,把扩大吸收外资与促进全市产业结构升级、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规模持续增长,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全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799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75.8亿美元,分别为“十五”时期的1.1倍和1.4倍,为广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注入强大动力。
注重引进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项目。抓住世界产业转移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演进的机遇,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服务业,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由“十五”末期的33.3%上升到2010年的53.6%,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一大批项目的落户极大提升了广州服务全国、服务世界的能力。三大支柱产业合同外资在制造业合同外资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44.3%上升到2010年的49.3%。
注重引进跨国公司。至“十一五”末期,来穗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累计达174家,比“十五”末期增加34家,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11家,投资总额178.0亿美元,合同外资65.7亿美元。到2010年底,外商投资企业到广州设立中国总部和区域性总部35家,投资或授权管理企业700多家,其中法人企业近200家。
注重发挥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五年共引进投资额超千万美元大项目963个,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个大项目落户广州。其中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的一批关键项目及与其配套项目的进驻,延伸了广州支柱产业的链条,进一步提升了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狠抓“跨国经营”,对外经济合作取得长足进展,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广州外经工作抓住广州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广州外经贸的比较优势,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企业在“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以及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能力。五年来,广州对外投资企业共241家,比“十五”期间增长3.1倍;中方投资额累计1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对外经济业务合同额19.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8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
境外投资大项目增多。2005年,总投资额超过500万美元的项目只有1个,2010年达到28个,其中超千万美元的有7个。走出去市场不断扩大。广州企业不断向港澳以外的市场拓展,在欧盟、东盟、南美、中欧、中东、中亚、非洲布局,至“十一五”末期,广州企业在港澳以外市场投资项目占总项目数的40.8%。投资领域日益拓展。至2010年,非贸易项目占总项目数的近50%,涉及电子设备制造、房地产、建筑建材、机械制造、造纸业、矿产开发、设计研发、文化等多种行业。投资主体逐步多元。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发展迅速,已成为广州境外投资的重要主体。“十一五”期间,广州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累计达145个,占对外投资项目总数的58%。
4、狠抓“园区建设”,外经贸发展载体日益完善,为外经贸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广州外经贸工作认真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的“三重”(重要试验区、先行区、示范区和开发新区,重大基地,重点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围绕功能园区建设和发挥园区集聚要素的作用,积极完善外经贸载体的体系和设施建设。
国家级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凸显。成功组织和推动增城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广州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加快推动增城乃至全市科学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广州开发区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了高端产业集聚能力,中新广州知识城项目正式实施;南沙开发区要素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开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保税物流体系基本成型。广州保税物流园区(2007年)、南沙保税港区(2008年)、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2010年)先后获批,与已有的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为打造亚洲物流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级经济功能区功能有效拓展。充分发挥“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国家级经济功能区对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作用,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将其功能拓展到各生产基地。先后认定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等6个“广州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分基地”,在全国首创设立汽车出口分基地的做法,推动广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式发展;认定天河软件园、黄花岗科技园等四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广州示范区”,为广州服务外包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5、狠抓“主动对接”,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经贸合作全面深入。
穗港澳合作日益深化。香港是引资主要来源地,“十一五”期间,共从香港引进项目2655个,实际使用外资81.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55.4%和46.8%。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CEPA系列协议,健全和完善合作机制,先行先试,分别与香港、澳门投资推广机构签署加强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提升产业合作水平,重点加强了与港澳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支持在穗投资的港澳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对台经贸合作进一步扩大。多次参加省经贸代表团并组织广州经贸代表团赴台开展经贸交流和招商活动;推动了两地协会、商会、企业之间交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经贸洽谈、合作论坛和商务考察;结合ECFA的签署实施,开展“关于把握ECFA机遇加快推进穗台经贸合作的思路与对策”调研,探讨深化与台湾经贸合作的新途径。
与东盟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经贸合作。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机遇,成立加强与东盟经贸合作专责小组,举办“中国(广州)—东盟投资贸易交流会”,编印《中国广州—东盟投资贸易指引》,根据东盟各成员国不同的经济情况和产业特点,开展差异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对东盟进出口总值从2005年的43.6亿美元增加至2010年的120.1亿美元,增长1.74倍。截止2010年底,广州企业在东盟设立了52家境外机构,主要涉及医药、机电、轻工、纺织等领域。
(二)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广州外经贸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稳步复苏的关键之年,呈现出“三个突破”、“四个优化”、“五个增强”的特点。
“三个突破”。一是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进出口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37.8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其中出口483.8亿美元,同比增长29.4%;进口554.0亿美元,同比增长41.0%。二是利用外资实现突破。全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980个,同比增长16.1%;合同外资金额49.7亿美元,同比增长31.4%;实际使用外资39.8亿美元,同比增长5.4%;引进超千万美元大项目163个,合同外资占全市总额的83.0%。三是对外投资实现突破。全年境外投资项目98个,中方投资额4.9亿美元,同比增长15%;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8.2亿美元,同比增长1倍多;完成营业额4.7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对台投资实现零的突破。
“四个优化”。一是贸易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比重比2009年分别提高1.1和0.2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出口平稳增长,民营企业出口增幅领跑全市;稳定传统市场的同时,拓展新兴市场成效明显;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持续增长。二是外资结构优化。三大支柱产业实际使用外资8.2亿美元,同比增长50.3%,占制造业实际外资比重比2009年提高11.1个百分点;服务业合同外资占全市总量的66.4%,实际外资占全市的53.6%。三是“走出去”服务体系优化。积极落实《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建立广州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四是外经贸发展载体优化。经国务院批准,增城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设立。
“五个增强”。一是外经贸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增强。去年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完成全市62.3%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3%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76.1%的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值,占全市比重均比2009年有所上升。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目前,有6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拥有自主商标,共设立各类研发机构133个。三是重点企业增资扩股势头增强。乐金显示增资8870万美元,风神汽车增资4.8亿美元,全年批准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的增资项目80个。四是服务外包实力增强。全年合同额和执行额分别达18.8亿美元和1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3.1%和191.3%,两项指标均为全省第一。五是服务意识和效率效能增强。实现对实质审批项目10天办结制,对非实质性审批项目3天办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