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取得新的成绩。2011年末,我市户籍人口出生人数8.8万人,出生率10.81‰,自然增长率5.64‰,政策生育率96.25%;(流入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出生5.3万人,政策生育率91.19%。各项指标均在省的控制要求以内,连续第三年在全省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中排名第一。
一、2011年我市人口计生工作情况
(一)推进综合改革,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路子进一步拓宽。我们抓住被确定为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的有利契机,积极推动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升级。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对涉及人口问题政策的审核把关,制订出台了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和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入户计划生育审核制度。二是强调创新引领,广州市的“优生促进”、越秀区“诚信计生”、从化市信息“点点通”和萝岗区同步增长式财力保障模式获得全省人口计生“项目创新奖”;市计生协会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宣传工作十佳先进单位。三是突出考核导向作用,将落实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情况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明确综合治理责任单位每年要解决1-2个重点难点问题。四是着眼发展改革大局,结合社会管理创新改革及基层“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基层人口计生队伍加强职业化建设。
(二)深化“两无”活动,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全市无政策外多孩出生街(镇)129个,占全部街(镇)的77.71%,比上年增加5个;无政策外出生村(居)1477个,占全部村(居)的55.40%,比上年增加87个。具体做法:一是继续推进人口计生挂钩帮扶工作,促进基层工作水平的提高。二是完善人口计生例会制度,推进基层群众自治。三是制订机团单位人口计生管理服务规范,将质量管理(QC)与人口计生工作有效融合。其中广州港集团、广东省交通集团、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成绩突出。2011年度广州市属地504个厅、局级机团单位及其下属单位年度计划生育工作全部达标。
(三)着眼城乡一体,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坚持民生为本,扩大了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范围,提高了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标准,实现独生子女奖励政策全覆盖和城乡一体,新增受惠群众6万人。制定了节育奖励制度,向农村居民落实绝育措施的计划生育夫妇逐月发放奖励金。海珠区对贫困家庭怀孕妇女给予补助,黄埔区每月开设免费早教课,花都区为特困计生家庭建造安居房,从化市投入1300万元为独生子女和纯二女结扎户建造幸福楼,萝岗区为计生家庭减免农村合作医疗缴交款106万元,南沙区投入860万元落实利益导向措施。
(四)提升公共服务,“羊城幸福家庭促进计划”进一步推进。我市大力推进“羊城幸福家庭促进计划”,被确定为全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城市。一是深入推进群体性优生促进工程。通过黄埔、番禺、增城、天河等试点区五年的实践,共4.9万家庭参与出生缺陷筛查,确诊先天性重症患胎597例,其中563例知情选择了终止妊娠;为病残儿医学鉴定家庭建立档案,为批准再生育家庭提供咨询指导和产前诊断。二是继续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科研工作。22个项目获得省科研立项,《广州市优生促进工程—出生缺陷干预项目(试点)》获得“十一五”全国人口计生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编写了《计划生育药具实用知识图册》。三是优化信息网络建设。启动了人口计生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和优生促进工程信息系统建设;继续完善广州市适龄青年婚育一条龙服务系统;推广新型“查环查孕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由番禺区开发后,在南沙、越秀、海珠、白云等地相继应用。
(五)推进服务均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人口工作全局,为流动人口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一是加强人文关怀,提升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组织开展了“流动人口才艺大赛”,投入65万元为1500名异地务工人员办理计生综合保险,为1万名异地务工育龄妇女免费筛查宫颈癌。二是扩大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点对点”区域协作范围,推进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一盘棋”工作。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全员流动人口信息库,加强数据维护和信息共享,开展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四是继续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专项活动,查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33万人,提交平台通报信息或查询请求17万多条。
(六)创新宣教模式,人口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市以创建岭南人口文化工程为载体,全面提升人口文化软实力。一是组织开展人口文化创作。举办了“快乐家庭”DV作品大赛、“家庭馨韵”摄影大赛、和首届“幸福生产力”人文关怀主题活动。二是开展人口文化特色宣传活动。组织了“人在他乡——讲述你的亲情、友情、爱情故事”、“大学生性科学论坛”,各地利用“迎春花市”、“菠萝庙会”、“咸水歌会”、“民俗文化节”等开展人口文化宣传。增城市通过手机短息平台定期向用户发送计生宣传信息。三是建设岭南特色人口文化阵地,在公园、广场和工厂等场所建设人口文化园区,其中荔湾“幸福家园”和白云人口文化中心获得了国家人口计生委的高度肯定。
(七)促进幸福家庭,计生家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我市利用生育关怀、幸福工程和计生保险等平台,提高计生家庭的发展能力。一是加大对计生贫困家庭的帮扶救济。市本级分别投入35万元、40万元扶助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投入32万元资助贫困女孩就学。二是引导计生家庭解决就业问题。投入298万元发展幸福工程项目点,培训贫困母亲育婴员66名,建立幸福商城网站为贫困计生家庭提供就业岗位。三是加大对计生家庭的保障力度。2011年全市计生家庭综合保险赔付金额598万元,独生子女综合险赔付金额758万元。市本级投入16万元为530户农村低保纯二女户办理了“计生家庭综合保险”。
(八)服务发展大局,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进一步深化。围绕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人口问题,推进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向纵深拓展。一是完成了人口发展战略11个子课题和1个总报告,内容涉及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安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领域。二是开展了“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三是启动了广州市重大项目人口评估课题,现已进入完善阶段。四是围绕南沙新区规划,开展了“多目标条件下的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为南沙新区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2012年工作计划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市人口计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大重点,完善四大体系,抓好六方面工作”的思路,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服务机构为平台,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幸福广州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围绕一个目标:
即围绕“人口工作水平保持全国先进城市的前列,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
突出两大重点: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省计生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创新和完善各项工作体制机制。抓住全市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人口计生管理职能转变和服务功能转型,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统筹规划人口计生工作。
(二)积极做好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推广实施,全面推进羊城幸福家庭促进计划。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项目的实施,并为将来出生缺陷干预工作逐步扩大到常住人口做好政策和技术准备。
完善四大体系:
(一)完善城乡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强化部门合作,促进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普惠政策与计生优惠优待政策之间有效衔接;完善计生系列保险工作,切实提高计划生育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大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力度,通过利益导向调节生育行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抓好政策落实情况的执法检查。2012年重点制定无子女人员的计生家庭奖励或补助政策。
(二)完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以“创优”为抓手,优化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优生促进工程,建立全程性、群体性、主动性出生缺陷干预机制,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家庭发展能力,积极构建和谐家庭,提高市民幸福指数。2012年,全市将全面实施免费婚检、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出生缺陷干预“三位一体”的优生促进工程。要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各级技术服务机构检验室标准,确保优生促进工程的顺利实施;各机团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动员育龄对象参与出生缺陷干预。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结合“地级以上市创建综合改革示范市,县(市、区)推进优质服务全覆盖,镇(街)开展文明执法,村(居)实行村民自治”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模式,全面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
(三)完善人口计生信息化体系。以省新信息系统上线为契机,优化现有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强化人口信息系统开发运用和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形成集统计分析、信息交换、政务公开、知识普及、资料查询、咨询服务、网上办事、预警预报等功能为一体的人口计生信息化体系,做到“分析前瞻、决策科学、共享及时、管理到位、监督有力”。2012年要积极推进机团单位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网上办理和信息化管理条块联网。
(四)完善人口发展综合调控政策体系。继续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快重大项目人口评估和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研究成果转化,形成包括人口预警预报工作机制、重大项目人口评估机制和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机制等在内的人口宏观管理体系。一方面,建立长短期结合、可持续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机制,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使研究成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作用,积极探索诚信计生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研究利用信息网络等新型手段,将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街镇。调动基层计生协会力量,组织动员群众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协助村(居)委完成人口计生工作。
(二)着力加强区域间和部门间协调,积极构建“一盘棋”格局,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能力。继续探索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的机制和实操问题,积极打造两大亮点:一是在流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出亮点,二是在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措施上出亮点。各机团单位要关注好流动人口、随夫生活人员等重点服务人群,加强与所在社区、街道的信息交流,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
(三)着力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使性别比逐步趋于正常并保持稳定。将建章立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将经济手段与法治手段相结合,大力倡导男女平等的新型生育观念,完善政府牵头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对综合治理责任单位的年终考评中。严格执行B超使用登记制度和监管制度,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将打击“两非”工作落到实处。
(四)着力推进新型人口文化建设,全面实施“岭南人口文化工程”,引导群众婚育观念转变。以基本国策和人口文化的宣传为抓手,在岭南人口文化工程 “三大系列”(岭南音韵、岭南墨韵、岭南影韵)、“三大组群”(都市时尚、水乡风情、民俗名胜)、“三大阵地”(婚育学校、宣传栏和读报栏、新家庭文化书屋)的基础上,发扬传统,锐意改革,使人口文化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基层。
(五)着力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推进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的有效落实,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修改完善对区县、街镇、综合治理责任单位和机团单位的考评办法,确保考评办法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推进人口计生考核工作的规范化。继续开展人口计生挂钩帮扶工作,将帮扶重点集中到农村地区街镇和流动人口较多的街镇,集中力量,取得更好效果。
(六)着力实施“强基提质”工程,加快职业化建设步伐,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编制问题,确保人口计生工作机构和队伍基本稳定。要积极调动基层计生协会队伍,推进群众自治工作。统筹开展人口计生业务培训,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具体业务培训,提高我市人口计生队伍的业务水平。在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工作中,保证基层人口计生机构和队伍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