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要点

  • 听全文
  • 2013-06-24
  • 来源:市文广新局
  • 分享到
  • -

  2012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转型升级,繁荣岭南文化,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发展高地,为建设文化强市和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推动广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抓好日常各项职能工作的基础上,2012年必须集中力量抓好以下九项重点工作。
 
  一、全力推进“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创建工程。以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版权保护工作上新台阶。认真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加强组织领导,确立指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步骤,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动员,加大创建宣传力度,全面启动各项创建工作。紧紧围绕创建活动安排2012年版权工作,抓好以文化产品为重点的版权保护工作,推进以政府部门为重点的软件正版化工作;做好以广交会为重点的展会版权保护工作,组织开展打击侵权盗版行动,调解版权纠纷;完成年度版权产业统计,大力开展版权宣传教育活动;继续促进出版发行产业的稳步发展,加大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开展版权交易与合作,实施版权保护工程。
 
  二、努力完成我市“十大民生工程”的文化民生任务。2012年,文化民生工作首次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工程”内容,要求丰富市民文化体育生活,提高人均参与文化活动的次数,逐步实现公共文化的全覆盖和均等化。2012年,我市将组织安排公益电影、文艺演出、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等一系列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包括公益电影14000场次、公益性文艺演出(含免费送票和低票价)800场次、各类展览230场次、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10000场次,合计受惠观众预计约2000多万人次,人均参与文化活动次数从1.64次增加至1.97次,人均增加0.33次;并通过市、区(县级市)两级的共同努力,新建50个、修缮120个5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化广场,完成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工程,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场地和设施,普及“农家书屋”,扩大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覆盖面,提高市民文化活动的参与率和满意度。我们要以完成文化民生任务为着力点,推进全国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与申报工作。
 
  三、以落实人大议案和文物立法为抓手推进文物保护和利用。推进落实《市第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关于黄永光等22名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着力挖掘、保护和利用广州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议案〉的决议》实施方案各项任务,落实资金、规划和立项,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及时做好综合协调和督促办理工作,向市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反馈进展情况。以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切入点,为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总体目标奠定基础。按计划推进《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的制定出台,及早做好法规公布之后的宣传普及和贯彻执行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抓文物立法工作,推动我市文物保护工作上新台阶。
 
  四、大力推动岭南文化的繁荣发展。一要深入挖掘、利用和整合岭南文化资源,建立多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重点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南越国历史文化、近现代革命史、广府文化和古城中心区文化品牌,特别是要全面提速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推动长洲岛、黄埔古港古村、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十三行、大小马站书院群、南汉二陵及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二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鼓励岭南文艺精品创作,大力扶持粤剧、广东音乐、岭南美术的发展,做好“三雕一彩一绣”等民间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三要以备战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目标,抓好精品创作生产,做好精品创作计划,完善立项审查机制和扶持办法,发挥市属文艺机构的主力军作用,创作一批艺术水准高、市场前景好的精品剧目,实现继“九艺节”之后再创佳绩的目标。
 
  五、促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一要强化大文化产业的理念,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代产业优势,提高广州文化的竞争力。二要依托创意设计文化产业园区,建立和完善认证与管理办法,推动新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文化会展、动漫网游、广告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搭建文化创意产品展览展示交易平台,促进岭南文化品牌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三要加强监管与服务,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文化市场体系,坚持专项整治与日常巡查相结合,全市统筹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加大“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加快文化经纪人队伍建设。四要建立和完善现代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传播体系。改进报刊审读和广播电视监听监看工作,加强审读员队伍和监听监看队伍建设,加强对新闻出版队伍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做好书报刊、内部资料出版、记者站、互联网出版的日常管理。鼓励印刷企业实施数字化工程,推动印刷产业从单纯加工服务型向提高信息增值的现代服务型转变,建设国家级印刷生产基地。推广网络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继续壮大发展电影院线,科学规划布局电影城。
 
  六、策划举办中国(广州)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等大型文化活动。中国(广州)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文化赛事,定于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举办,由我市和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德国)共同主办,将邀请40个国家和地区约100支(国内外)合唱团体参加,进一步扩大广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及早策划和筹备,尽快完善总体方案和各项子方案,编制经费预算,签订旅游接待、大师班研修和组织工作等协议,启动报名及宣传工作,组织全市有关方面的力量把这次合唱锦标赛办成我市继“九艺节”和亚运会之后的又一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活动。同时,实行管办分离、市场运作,继续办好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等大型文化活动。
 
  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提高文化行政管理效能。推动文化管理职能转变,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当前尤其要处理好与市文化经营投资集团的工作关系,做好有关管理职能和机构资产的移交,真正实现政企、政事和管办分开,将政府职能转向着重抓好政策法规、公共服务、监督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按照简政强区的原则,逐步将一些文化管理权限下放到属地负责,逐步将文化事务工作下放到非政府公共文化管理机构。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事权下放,推进政务公开,完善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办事制度。二是形成富有活力的全民参与格局。建立文化事业和文化重大项目社会听证和专家咨询制度,鼓励和支持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共同推进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文化,建立文化事业和产业信息发布制度与平台,推进各项文化平台、载体和项目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三是全面提升广州文化的国际化水平。推动文化走出去,扩大“广州出品”、“广州制造”的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创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有计划地吸收和引进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加强与世界各国著名城市的交流来往。加强省港澳、珠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区域文化的深度合作、科学分工、区域互补,构筑一体化的文化圈和网络,促进文化要素集聚、资源优化配置和便捷流动。
 
  八、深入开展文化工作大调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实施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我市文化工作实际,广泛开展系列调研活动,发动全市文化系统大兴调研之风,深化和实施“十二五”期间的文化工作规划。根据文化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若干课题,重点围绕文化转型、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版权示范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粤商文化、文化经济政策以及城市之间的文化发展比较分析等方面,组织力量深入开展调研,总结有效的经验做法,提出政策法规的建议和意见,并促进调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专门的经费,组织开展调研、课题交流评选与汇编出版等工作,并形成若干重点专题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为我市研究制定贯彻实施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供参考资料和科学依据。同时,加快推进《广州图书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逐步完善广州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体系。
 
  九、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管理和引进机制。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观念,努力营造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转企改制为契机,不拘一格引进和使用文化艺术各门类高层次紧缺人才。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公开招聘各类文化人才,严把事业单位人员入口关。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的文化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对特殊专业人才采取聘用制、项目制、签约制等灵活的用人机制。发挥职称评聘的导向作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三是做好人才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机制,落实经费,努力抓好以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干部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培训。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