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情况

  • 听全文
  • 2020-06-23
  • 来源: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
  • 分享到
  • -

  2019年,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未保委”,办公室设在团市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工作部署,创新工作方法,优化工作举措,形成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良好态势。先后召开两次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会议,四个单位荣获“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称号,联合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成立首期100万元的“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基金”,推动成立集救助和办案流程功能于一体的“护蕊”一站式工作室,为受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提供服务。据统计,广州市未保委成员单位共投入3.04亿元资金,用于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校园及周边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以及特殊群体未成年人保护,青少年禁毒、普法、健康,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阵地、队伍建设等领域。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2019年工作情况

  (一)扎实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组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活动1600余场次,近140万人次参与。开展“新时代好少年”推荐选树活动,共有5名广州青少年入选2019年度广东新时代好少年。组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系列活动2360项、专题学习活动3568场次,约45万人次参与。出版《青春心向党—广州共青团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图文集》并举办图片展,累计观展人数逾3万人次。开展广州市成人宣誓系列活动,全市约10万名18岁青年宣誓成人。围绕“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开展庆祝“六·一”“十·一三”系列活动,“六·一”期间全市约16万名小学生加入少先队。

  2.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活动。组织召开全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会,邀请13名市委常委到学校上思政课,全市大中小学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学生上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选树100名优秀学校思政课教师,打造100节学校思政课示范微课,开展100个学校思政课课题研究,选树了 “十佳思想政治教育课宣讲教师”。开展“同心向党一路歌”传唱活动,完成5个电视音乐作品,单个作品播出次数在120次以上。组织开展“羊城小市长”“小主人论坛”活动。落实未成年人文献购置经费300万元,新购未成年人图书12万册。市少儿馆服务经费投入1450.2万元,新增注册读者5.47万个,年度读者满意度97.7%。举办各类少儿阅读推广活动2487场,12.7万人次参与。举办展览59场,133万人次参观。

  3.开展各类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贺信精神,举办建队70周年少先队鼓号仪仗队展演和党团队知识竞赛,全市约12万名少先队员参与。组织2.5万名少先队员开展红领巾暑期争章实践活动。推进中学志愿服务工作,全市校级志愿服务组织比例和全市中学生团员注册率均达100%。举办“博物馆里过暑假”,研发首批17门《广州市馆校研学系列课程》。组织1500名师生参加省、市“9·30”烈士公祭活动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升旗仪式,开展延安精神主题校园宣讲活动43场。开展“传承廉洁家风践行传统美德”主题征文和“廉洁家风伴我行”手抄报(电子画报)比赛等廉洁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

  (二)提高校园及周边安全保障水平

  1.加强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平台数据监测和通报机制。组织学校开展各类应急演练6000多场次。印发《2019广州市防范学生溺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预防溺水事故“百日攻坚”行动》等通知,狠抓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全面排查1053所学校(含幼儿园)4082台校车,对提供服务的22家校车公司进行督导检查。建立广州市学校保安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数据库,完善学校保安服务评议制度。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配备专业保安1.3万名,持证上岗率96.4%。有序推进市属30间和区属248间校园防冲撞设施安装,完成85间学校门卫值班室改造。推进校园“一键式紧急报警”与公安机关正式联网,完成3400所校园门前视频监控联网。落实最高检“一号检察建议”,对全市137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预防校园性侵害的调研督导。累计出动卫生监督员1839人次,抽查学校693间,责令整改101间。完成对全市1873间幼托机构、937间校外培训机构采光照明情况“双随机”抽检工作,完成353间学校传染病防控、生活饮用水抽检,以及82宗学校教学环境或饮用水抽检不合格案件的处理。2015年以来,全市学校卫生综合评价工作累计覆盖率96.7%。

  2.加强校园周边隐患排查和经营场所监管全市对校园周边小商铺、小餐馆、小旅店、出租房屋、网吧、娱乐服务场所等复杂部位进行地毯式排查,并将工作范围辐射到技工中职学校、培训机构、无证办学点等区域。每月设置70余个整治点,重点查处“黑校车”运载学生、逾期未年检等8类常见校车交通违法行为。累计组织6次校园周边交通违法整治行动,处罚各类交通违法行为7200余宗。破获校园刑事案件22起,查处涉校园治安案件66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5人。组织开展5次网吧专项整治行动,检查网吧176间次,查处违规经营网吧48间,查处取缔黑网吧23家,收缴上网电脑753台。组织对295所中学、269所小学周边无证行医场所开展拉网式清查和专项打击。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以及特殊群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1.工作机制体系进一步健全。完成市、区两级联席会议成员调整,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制度机制,精心编织“以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为主体力量、以镇街社工站为服务平台、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为有力补充”的三重关爱保护网络,出台《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广州市监护困境儿童安全保护工作指引》《广州市儿童福利机构孤儿成年后安置办法》等文件,将“社区少年宫”“儿童之家”“做好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等纳入广州市城市幸福社区评估综合测评体系。开通广州市困境儿童24小时救助保护热线,累计接听来电254个,跟进处理个案78例,市、区两级共投入630万元资金购买社会力量开展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开展“为爱童行”帮扶活动,募集210万元善款用于困境儿童紧急救助,稳步实现困境儿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提高困境儿童保障水平。2019年,我市孤儿养育标准提高至2406元/人/月,特困供养人员(儿童)养育标准为1721元/人/月,低保家庭儿童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金提高至1010元/人/月,困难残疾儿童生活补贴调至165元/人/月,重度残疾儿童护理补贴调至220元/人/月。全市共将9177名未成年人纳入低保,32名未成年人纳入特困救助供养保障。将与本市居民共同生活和共同居住的、未在其户籍所在地享受低保待遇且符合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非本市户籍未成年人纳入我市最低生活保障。将符合条件的父母不能履行抚养义务的儿童单独纳入低保。印发《广州民政局广州市财政局关于对我市低收入居民实行分类救济的通知》,向符合条件的低保及低收入困难家庭中的在校学生等人员按低保标准的20%发放生活补助金。全年共发放分类救济资金约1790万元,惠及学生约9.3万人次。

  3.开展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工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普遍巡查+视频监控+定点蹲守+志愿者服务”救助保护工作模式,全年共接收流浪乞讨未成年人407名。将未成年受助人员伙食标准从665元/人/月提高到707元/人/月。稳妥推进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寻亲返乡,对超过3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的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按规定进行安置。协助260名流浪未成年人返乡,13名流浪乞讨未成年转福利机构安置。做好未成年人流浪乞讨执法,严厉打击胁迫、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有序引导志愿者、社工队伍参与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强化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

  4.开展特殊群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2019年,为1526名残疾儿童办理残疾人证。全市学龄前残疾儿童约1100人,其中入读幼儿园约400人,其余进入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5197人,已入学4938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开展随班就读的幼儿园122个,开办特殊教育学校19所。严格按照《广州市残疾人教育扶助办法》为364名残疾儿童、5975名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发放教育生活补助758.55万元,为136名完成中等教育学业的未成年残疾学生发放教育奖励资金20.40万元,77名残疾高中生考上专科以上高等院校。将本市户籍的、具备医疗诊断资质专业机构(医院)出具的病历或诊断结果的0-6岁残疾儿童纳入辅具适配资助对象范围。全年有近2600名未成年残疾人获得康复训练资助。

  5.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来穗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工作。组织200名贫困学生参加“花城有爱 穗毕同心”广州毕节青少年唯爱交流营,成立“穗毕同心”爱心助学基金,组织广州、毕节、黔南三地青少年美术作品巡展。统筹开展暑期关爱来穗“候鸟儿童”等活动,全市开设候鸟儿童夏令营和暑假托管班320多个,组织参观410多场次,策划开展关爱活动2000多场次,参与人数近20 万人次。开展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工作。组织100名留守儿童开展广东省第十届留守少年儿童广州市福彩夏令营活动。推动新增市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13所,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夏令营”活动,免费组织60名留守流动儿童共聚羊城。组织在流动人口子女集中的学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课,流动人口儿童预防接种率98.55%,3岁以下流动儿童体检率88.92%。积极保障困境儿童阅读权益,督导公共图书馆到边远山区学校举办“图书馆来了”活动,关爱儿童超过5000人次。

  (四)加强未成年人毒品预防、普法和身心健康工作

  1.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2019年,投入百万元在全市地铁、公交车站候车亭播放禁毒主题公益广告。统一在全市中小学建立学校毒品预防教育阵地。开展广州“6·26”国际禁毒日禁毒入户宣传暨“广州市美团禁毒志愿服务宣传队”成立仪式,在全市开展志愿服务队入户宣传,派发50万份禁毒宣传单张及1万张广州青少年禁毒明信片。举办2019年广州市青少年禁毒宣教主题系列活动,收集373副作品参加市青少年禁毒主题书签设计制作大赛。

  2.开展普法教育工作。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宪法在我心中”法治宣传进校园,“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共开展宪法宣传活动1282场,4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加。在全市1492所中小学校开展“广州市地方性法规进校园”宣传活动。在150所小学开展“花城有爱 法护未来”未成年人保护法治教育进校园主题活动,受益学生3万多人。扎实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基本实现“一区一基地”,3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获评省级基地。组建“小Law号”法治宣讲先锋队,开展各类法治宣讲616场次,受众91万余人,印刷普法读物4种共1万余册,合作录制央视《我建议:关注“少年心”》节目,235人担任法治副校长。

  3.开展身体健康服务。制订《广州市母婴安全和健康儿童行动计划(2019—2020年)实施方案》,修订《广州市儿科医疗建设经费补助办法》。将免费产前筛查和诊断项目扩大到常住人口,并提高政府补助标准。指导各区大力推进一站式婚育服务中心建设。列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的33家点位医院全部建成母婴室。开展 “4·25 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近视防控进校园”“中小学生疾病预防”课件征集比赛等活动,组织各类培训285次,参加人数9897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9862份。开展“烟草和肺部健康”为主题的绘画工作坊和作品征集比赛。推进儿童六龄齿免费窝沟封闭项目,发放宣传折页21万份、海报6600份,购置分发小学生刷牙牙模2100个,举办全市第六届儿童刷牙比赛。据统计,全市参加口腔健康检查学生18万人,口腔健康检查率95%。接受窝沟封闭学生10万人,封闭率84.9%。学生晨检信息网络报告工作已覆盖全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

  4.推进心理健康工作。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识别干预工作,建立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成立市中小学心理教研中心组,立项心理健康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47个。开展“2019年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举办“5.25”心理健康日主题宣教活动,开展优秀校园心理情景剧评选,开展中考、高考前心理健康服务。市、区两级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面谈咨询服务个案1537个,累计2707小时,电话咨询服务累计个案520个,网络咨询案例210个,组织公益讲座及家长学堂57场,进校园、进社区现场授课及宣讲160场,受益约4.2万人次。组织相关医院开展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关爱周义诊和多场《多动症早期识别与干预》科普讲座。

  (五)完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体系

  1.健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机制。启动“防止未成年人被性侵综合保护‘护蕊’工作计划”,在市妇儿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建成针对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护蕊”一站式救助办案阵地,出台《广州市关于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案工作指引》。正式上线市“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信息库”,收录性侵类罪名及拐卖、拐骗类罪名案件信息近600条,并依托该信息库对全市约2.3万名教职员工进行前科筛查。畅通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渠道和途径,接待未成年人咨询1583人次,受理未成年人案件1545宗,印发《广州市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业务操作指引》。指导法律援助基金会开展“法援护苗”项目,对于一些常见未成年人群体中的抚养费纠纷等事项免除经济审查,进一步扩大未成年人获得免费律师服务的范围。

  2.完善教育矫正帮扶体制机制。探索构建分级处遇制度和多层次帮教体系,针对在押服刑、社区矫正及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涉罪未成年人给予个性化帮教措施。建立社矫监督、跟踪帮教的异地协作机制,建立学校型、企业型及平台型观护基地21所。根据未成年人特点,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量身定制矫正方案。充分维护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对其档案保密、封存;引入社会力量开展教育帮扶活动,与“青年地带”项目合作,开展48个青少年社区矫正个案。加强预审员、监管民警培训,建立监所间未成年人羁押互相协作机制,采取未成年人与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分押分管模式。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羁押管理未成年人1437名。组织全市23个“青年地带”为3106名重点青少年及涉案未成年人提供个案帮教服务,开展服务小组2656节,探访家庭户6652户,累计服务青少年51.45万人次。维系264人的市级合适成年人队伍。

  3.完善少年审判工作机制。深入打造“羊城金不换”“广州万事兴”司法品牌项目。全面推进社会调查制度,开展庭前社会调查59人次。全面引入心理干预辅助案件审理,对26名未成年被告人进行了心理测评与干预。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惩治预防机制,发出判后矫正建议95份。跟进帮教缓刑少年犯40人、在押少年犯128人和已刑满释放人员83人,与社工联合探索构建刑满释放人员就业绿色通道,与家庭、羁押场所和社区矫正部门共建三维立体矫正帮教模式。打造650人的家事调解员、家事调查员、家事心理疏导员队伍,开展案件全程调解7248件,家事调查579件,家事心理疏导341件,开展225次案后回访与帮扶工作。开展四期“广州万事兴”系列活动。

  (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推进社会保护阵地、队伍建设

  1.深化未成年人保护宣传研究工作。设计五个主题的未成年人专题公益广告及六款道旗,印制关爱未成年人宣传海报8.5万张,在人流密集地铁站发布100个12封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公益广告。深入开展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系列活动,期间累计实施未成年人服务项目304个。会同广州地铁、广州公交、广州城投集团、广州动物园、广州市儿童公园等20家单位发起“未成年人保护联合倡议活动”,累计播放未成年人保护公益宣传视频2500多万次。编制《2018年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指标监测报告》,开展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调研,为广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与评估依据。

  2.推进12355广州未成年人保护综合服务台建设。推动制定《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个案转介工作机制(试行)》《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综合服务平台服务热线工作通报制度》,推进广州12355服务台建设。全年累计来电约4.1万人次,提供咨询辅导服务1.92万人次,开展辅导个案3291个,比2018年增加703%。其中心理咨询服务1844人次,较2018年增长400%。全年有257人次专家参与专业服务,贡献618小时志愿服务时间。线下重点跟进监护缺失、校园欺凌、未成年人被性侵、自杀自残等重点个案97个,结案80个,结案率82.5%。涉及自杀、自残的25个个案危机解除率100%。发布《广州市青少年亲子关系评价与应对能力调查报告》,开展125场社会教育课程和服务,1.4万未成年人及其关联群体受益。

  3.推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阵地、队伍建设。督导11个区全部设立区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广州成为全省首个市区两级未保机构全覆盖的城市。推进市儿童福利院二期工程和花都、番禺、从化、增城4个区级儿童福利院扩容提质工程,投入使用后全市儿童福利院将达到床位2960张。加强23个“青年地带”建设,与25家辖区派出所深化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闲散青少年的合作帮扶工作。夯实“38613861”妇女维权热线、维权服务站、妇女儿童之家等妇联基层维权阵地,11个区建设13个“舒心驿站”心理咨询室。推动配齐174名镇(街)儿童督导员和 2725名村(居)儿童主任,强化基层工作力量。深入推进“社工+”青少年服务,将青少年服务纳入社工站基础服务项目,全市共配备青少年事务社工1884名。维系14名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形象大使,74名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43名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强化专业支撑力量。 

   4.扎实推进白云区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工作。白云区积极推进市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区建设,打造“1234”(1个联席平台、2个工作抓手、3个核心链条、4个宣传渠道)全链条工作模式,制定《白云区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1+7”配套实施方案》,初步建立区级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监测未成年人保护数据,制定出台《构建白云区未成年人一站式刑事办案救助机制的实施方案》《白云区引入市级“侵害未成年人黑名单”制度实施方案》。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专题宣传活动31场,派发有关未成年人方面的宣传资料2000多份。开展“未保大讲堂”暨广州12355卫宝课堂白云百课行活动。

  二、2020年工作要点

  (一)深化未成年人保护基础工作

  1.深化12355广州未成年人保护综合服务台建设。完善“统一受理、分类处理、分级跟办、线下服务”联动模式及跨部门合作模式,加强青少年权益维护联动跟踪响应机制。联合成立广州12355青少年心理辅导站,共建广州12355“青少年法律援助联络点”,广州12355社会教育分中心,进一步提高严重侵权个案救助和社会教育水平。

  2.深化调查研究和摸查工作。编制2019年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监测指标报告,完善评估预警机制。进一步开展全市困境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等群体的调查评估工作,提高动态科学监管水平。

  3.深化未成年人保护队伍建设。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专家参与工作咨询、个案评估、个案处置工作机制。加强全市基层儿童福利工作队伍能力建设,分区分批开展职业素养和业务知识培训。加强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制定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标准。

  4.深化各区未保委建设。深化并推广白云区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工作,推动每区建立一个未成年人严重受侵害“一站式”救助阵地,进一步完善各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构运转机制。

  5.推动建立性侵犯违法犯罪人员从业限制制度。加强对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进一步预防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的性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推进理想信念和文化育人。大力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学生头脑、进学生社区”工作,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好少年”等教育实践活动。

  2.推进营造未成年人保护的浓厚氛围。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加大市内主次干道、建筑围挡、商业街区、未成年人重点活动场所区域公益广告刊播力度,组织“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未成年人保护大讲堂”“未成年人保护社会联合倡议”等活动。

  (三)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工作

  1.加强校园安全。积极推动《广州市学校安全条例》立法,加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消防、防溺水、禁毒、校车管理、校园欺凌治理等工作,提升校园安全管理和保障水平。

  2.加强校园周边整治。推动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建设,常态化开展校园周边专项整治工作,严查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广告,打击校园周边的非法出版物、不良玩具、“三无食品”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大力整治娱乐场所和公共上网场所,依法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消费行为。

  (四)强化重点群体保护工作

  1.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养育标准,稳步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持续加强对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中在读学生的分类施救保障。积极推进广州市儿童综合康复中心建设。开展“关爱女童护苗成长”保护女童人身权益三年行动。

  2.强化未成年残疾儿童保护工作。积极落实《广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要求,确保我市未成年残疾幼儿三年入园率达到85%,未成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推动出台《广州市贯彻落实〈广东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实施细则》。

  3.强化来穗未成年人服务工作。推进“以居住证为载体”,指导各区开展来穗未成年人登记工作,不断完善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融合关爱活动。

  (五)抓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

  1.抓好禁毒、普法教育。强化校园禁毒主阵地建设,以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数字化平台、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八个一”活动为载体,开展“禁毒大课堂送课进校园”活动。在全市所有中小学全面设立法治课程。开展“送法进校园”“宪法教育大课堂”“未成年人保护普法课件大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教育巡讲等活动,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

  2.抓好教育矫正帮扶工作。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做好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和未成年被害人保护救助工作。促进建立多元化的专门学校用于教育矫治罪错未成年人。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推进“青少年维权岗”“青年地带”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服务站建设,深化33个“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创建工作。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