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

  • 听全文
  • 2022-04-13
  • 来源:广州市司法局
  • 分享到
  • -

  2021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围绕“打造法治城市标杆、建设现代法律服务业强市”的目标,深化改革、创新创先,奋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和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坚实有力法治保障。继2018、2019年度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后,广州市在2020年度法治广东建设考评中位居全省第二,普法工作连续3年全省第一,法治建设水平始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年度工作满意度测评获得市人大常委会全场唯一全票满意。

  一、强化党建引领,铸牢绝对忠诚政治信仰展现新担当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市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执行“两个维护”十二项制度机制,坚决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以更高站位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开展队伍教育整顿,干部队伍活力不断增强,全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

  二、打造法治城市标杆,深化法治广州建设谱写新篇章

  法治建设蓝图全面绘就。筑牢法治广州建设根基,将“打造法治城市标杆”这一目标写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确保法治广州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高标准推进“十四五”时期法治广州、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夯实全面依法治市基础。

  法治建设推进机制日益健全。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全覆盖制度深入实施,被全省复制推广。开展法治广州建设考评,完善考评办法和考核标准。法治督察和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中央法治政府建设督察迎检工作顺利完成,全市4个示范地区和项目入围全省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公示名单。首次开展广州法治示范镇街创建,11个镇街被命名为“广州市法治示范镇(街道)”。全市一项目获评第六届“中国法治政府奖”,三项目获评“法治政府奖提名奖”。全市20个单位获得市政府法治领域督查激励。

  法治创新平台迭代升级。优化法律服务集聚区整体布局,推进天河、白云、南沙、海珠、番禺法律服务业差异化发展。推动广州中央法务区建设,打造立足广州、牵引广东、辐射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世界的一流法律服务高地。

  全民普法持续领跑。编制市“八五”普法规划,制定全市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及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出台宪法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的意见,广泛宣传民法典,民法典重点建议案获得市人大常委会全场最高票满意。抓住“关键少数”,建立国家工作人员旁听案件庭审学法用法机制,开展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建成全国首个地铁普法风景线,在全国首办沉浸式、互动式融媒体普法体验活动,举办“嗨!说法”第二届广州市青少年普法短视频大赛和广州地区高校“典亮青春·与法同行”普法创意短片大赛。广州市司法局网站和“广州普法”新媒体矩阵获评中央政法委“2021年度中国优秀政法新媒体”。

  司法行政改革纵深推进。谋划长远发展,出台《广州市司法行政工作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和执法司法责任体系改革,加强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管理,深化值班律师法律帮助制度,与市检察院签署“检律童行”合作框架协议。线上公证服务、构建“3+X”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入选全市第二批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项目,“建立旧楼加装电梯全方位法治保障体系”入选广州市法治领域改革十大创新项目并荣获一等奖。

  三、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实现新突破

  行政立法地方特色彰显。出台《广州市2021—2025年政府规章制定规划》。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推动出台平安建设条例、数字经济促进条例、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条例、临空经济区条例、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房屋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立法工作专班制度,构建政协参与立法协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立法联系制度优势。

  规范性文件审核机制不断健全。出台《广州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规则》《广州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年度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广州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统一发布平台管理办法》。健全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强化镇街规范性文件审核。严格开展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探索建立规范性文件项目库机制。制定《广州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统一发布平台管理办法》,累计发布规范性文件5663件。

  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更加严格。推动将职责涉及重大行政决策范围的部门每年至少报送一个项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组织编制市政府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

  法律顾问效能突显。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修订市政府部门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办法,率先试行设立首席法律顾问制度。加强行政决策和政府合同合法性审查。

  执法协调监督坚强有力。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数据连续5年实现公示率100%。制定《关于依法规范实施行政许可的指导意见》,推动实施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规范行政委托工作。推进镇街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将506项行政处罚相关事项调整由镇街实施。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开展行政执法个案督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案卷评查。全面推广应用行政执法“两平台”广州市级执法办案平台。

  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率先推进。强化行政复议层级监督作用,全市66个行政复议机关整合为市、区两级“1+11”个。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行政复议抄告制度,一并推出复议案件繁简分流办理规定、调查程序规定、合议规则、调解和解工作暂行规定等系列措施。推出“复议便民为民十大举措”,建成广州市行政复议服务大厅,开通行政复议“微”服务平台。荣获首届“全国行政复议文书奖”。

  行政应诉更加规范。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应诉工作,健全败诉行政案件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报告制度。联合广铁中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的意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比例逐年递增,市政府带头落实负责人首案出庭应诉制。

  四、服务经济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集聚新动能

  营商环境制度基础更加夯实。完善优化营商环境法治联合体工作机制。推动实施《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营商环境配套制度制定出台。建立现行有效规章库并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建立规章动态翻译机制,发布营商环境规范性文件译文。开展涉及行政处罚、失信约束措施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发布全国首个网络电商直播常见法律纠纷处理指引。

  营商环境指标工作全力推进。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体系,出台《关于加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 全面推动证券期货纠纷诉调对接的意见》,推动出台中小投资者诉讼服务“绿色通道”等配套文件。发挥公证预防性机制优势,推出公证服务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举措20项。在全市首个营商环境日发布“保护中小投资者典型案例”23个。市法律援助基金会专项设立“保护中小投资者”项目。

  执法监管环境不断优化。全面推行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处罚免强制清单,累计发布“双免”事项442项。大力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动市直各部门全面梳理、主动公开地方性法规设定且保留的证明事项清单。

  五、提升产业能级,建设现代法律服务业强市彰显新作为

  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研究制定《广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促进办法》。编制《广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分工方案》,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公共法律服务高效便捷。持续打造全国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城市,加快建设“广州公法链”“广州法治地图”,升级“广州法视通”服务平台,全市8家公证机构、8家司法鉴定机构开通远程视频法律服务。优化公证办证流程,开展“家门口”公证服务超过4000次。全市司法鉴定意见书统一实行电子送达,发出电子鉴定意见书6.2万余份。全市累计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3017个,“线上30秒、线下半小时”的公共法律服务生态圈不断优化。

  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扩大法律援助覆盖范围,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从2711元/月调整为2846元/月。全市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4202件,挽回经济损失4.13亿元。加强司法鉴定与法律援助工作衔接,司法鉴定机构主动为经济困难的委托人、被鉴定人减免鉴定费用,共办理司法鉴定援助案件58宗。与市工商联共同设立广州市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中心。全市共开展企业“法治体检”170场。

  法律服务业体量不断增大。市律师协会发布《广州律师行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打造律师执业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目标。广州执业律师人数突破2万人,稳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三。

  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港澳律师内地执业试点,南沙区打造“1+1+N”粤港澳法律服务机制,成立南沙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法律支援服务中心。提高民商事争议解决服务水平,“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广州中心、广州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和广州国际商贸法律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上线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区块链网络赋强公证系统。开通广州远程公证微信办理平台,推出“365天不打烊、24小时全天候”公证自助服务模式。

  法律联动经济发展日益密切。市律师协会与市商务局、市贸促会等单位签署《推进广州市外向型企业国际化经营合规服务工作合作备忘录》。开展“百所联百会”“一所惠十企”等活动。加强法律服务产品研发,市律师协会发布首批广州法律服务产品名录清单,支持律师事务所设立“数字经济法律服务中心”“全国企业合规业务法律服务中心”。加强企业合规管理,推荐专家律师担任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人员。3家律师事务所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届法律服务展。

  法律服务执业监管规范严格。组织实施司法鉴定人执业能力考试和司法鉴定人全面评查专业技术知识及法律知识考试。组织实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客观题考试,实现广州考区安全“无事故”目标。推进简政放权,将部分律师、公证等事权委托区司法局实施。

  六、加强依法治理,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再上新水平

  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推进示范司法所建设,推动非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一区一特色、一所一品牌”创建活动,建成白云司法所“1+3+X”街道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机制、黄阁司法所建立行政复议和调解有效衔接机制、新塘司法所打造大调解“新塘样板”等特色品牌。

  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持续巩固。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广州版,推动《广州市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立法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在荔湾区设立全市首个社区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工作室,在番禺区设立全市首个铁路客运旅客纠纷区域性调解组织。调解信息化应用平台提质升级,与司法大数据、羊城慧调解、调解移动化等平台实现线上调解业务闭环。

  民生领域法治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制定广州市养老服务条例、不动产登记办法、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与市总工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探索为灵活就业与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提供法律援助。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为村(社区)“两委”换届等事务提供法治保障。全市累计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个、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8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企业”131家。

  七、维护发展安全,筑牢平安建设基础取得新成效

  依法防控实现常态化。市属监狱和戒毒所全部实现“零输入、零感染、零输出”的目标。推动修订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爱国卫生工作规定、传染病防治规定等法规规章。实行“24小时待命、第一时间响应、两小时办结”疫情防控政策文件审查机制。开展“三法一条例”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发挥疫情应急法律服务平台作用,引导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调解员等积极化解矛盾纠纷。

  刑罚执行戒毒管理深入推进。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调整设立社区矫正委员会,加强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推进法治社矫、平安社矫、精准社矫、智慧社矫、廉洁社矫建设。监狱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监狱系统连续实现安全“四无”。推进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岑村强制隔离戒毒所成为首批“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建设示范所”。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连续实现“六无”、连续实现安全生产。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