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 听全文
  • 2022-04-04
  • 来源: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分享到
  • -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建立实施“链长制”、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深化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等重点任务,积极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动力、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实现稳中有进。

  一、2021年工作情况

  (一)紧盯年度预期目标,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抓好暖企服务稳增长,成立稳增长工作专班、芯片应对专责工作小组、电力保障工作专班,积极应对汽车“缺芯”和电力供应紧缺问题。梳理8份运行和稳增长工作清单,制定稳增长工作措施,11个服务组实施政策宣讲和企业服务“三下沉”,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到位。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约7.0%、7.8%,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首次分别突破2万亿、5千亿大关;工业投资额同比增长6.9%,连续三年超千亿元。

  (二)配合疫情防控保障,科技抗疫彰显“广州智造”实力。做好疫情防控信息技术支撑、防疫物资生产保障工作,组织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全力做好机关、医护场所、核酸检测点等重点场所的网络通信保障,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期间通信网络稳定运行。组织供电企业、自动驾驶企业、无人机企业、服务机器人企业第一时间赴现场、解需求、固保障,开展24小时值守、保供电、无人运输、高空测绘、无人消杀、应急配送等工作,用“硬实力”筑起疫情防控防线。5月疫情期间,累计出动自动驾驶汽车20多辆(乘用车、小巴、重卡等)、小型物流配送车30多辆开展生活物资配送服务,累计配送物资265吨。

  (三)打造重点产业链群,引领示范优势逐步显现。启动实施链长制印发《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召开全市“链长制”专题工作会议,实施以市领导为“链长”和以龙头企业为“链主”的双链式“链长制”,省市垂直链群共建21个重点产业,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三个集群成为全国重点集群培育对象。智能网联汽车取得新突破,智能网联汽车混行试点落地实施,自动驾驶创造“十项全国创新”,广州被确定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首批试点城市”。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粤芯通过国家“窗口指导”,二期逐步试投产,华星光电T9、风华高科高端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深南电路封装材料基板、第三大半导体创新中心等项目落户,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投资在穗企业。超高清视频产业平台优势凸显,成功举办第四届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打造首台国产“5G+超高清”转播车及国内首个超高清视频产权交易平台、国内首款自主创新的高动态范围视频标准—“菁彩HDR”,组建广东省超高清视频前端系统创新中心,全年产值同比增长10%。信创“2353”生态不断优化,广电运通、五舟科技、研恒、七喜等整机或服务器产品首次进入国家信创目录,海量数据库研发中心布局广州;50多家基础软硬件提供商入驻通用软硬件(广州)适配测试中心,推动建设鸿蒙生态创新中心、欧拉生态创新中心。布局商业航天、宽禁带产业,举办2021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国际研讨会,吉利航天总部项目落户南沙,南砂晶圆碳化硅单晶材料项目、芯粤能碳化硅功率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志橙碳化硅材料研发制造等宽禁带半导体项目落户。

  (四)强化招商引资力度,一批产业项目陆续落地。压实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多渠道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项目招商。TCL华星项目、滴滴自动驾驶、中国工研院广东分院、中国广电华南分公司、中电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华南总部、吉利航天总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广东分院和工业大数据广东分中心、由晶太科技、共道网络、产业数据科技等项目成功落户广州。重点跟进在谈项目43个。

  (五)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提速。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生态,协助市人大在全国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率先研究制定《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出台《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产业导则》,广州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预计收入超5800亿元(工信部口径),同比增长18.4%,新增注册主体同比增长200%,营收超亿元企业709家,中望龙腾成为国内A股首家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上市企业。举办“中国(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融合大会”、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5G应用创新大会,加快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累计注册企业超8万家,云从科技人机协同平台、人工智能生态联盟实验室(昇腾)加快建设。培育5G行业应用300余项,广州港南沙四期5G智慧码头等重大5G应用示范项目加快建设,“3+2+6”5G产业格局加速形成。印发《广州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等五大集群平台项目全部完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率超40%。实施“定制之都”示范工程,8家单位被评为工信部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

  (六)加速布局新型设施,智慧城市数字底座不断夯实。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新建5G基站约1.5万座,5G用户超1000万户,中国广电700MHZ 5G核心网华南节点在穗落户,在建智慧灯杆7000根,数据中心、量子保密通信试点网络加快推进,统筹建设广州国际健康驿站智能化系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广州)接入二级节点和标识注册量居全国前列。推出电力4.0改革,印发《广州市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全市用电报装和行政审批进一步压缩,按“保民生、保公用、保重点”原则组织开展有序用电。

  (七)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城市产业空间革新步伐加快。聚焦产业载体建设、工业用地保障,深化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工业区块管理、“散乱污”场所清理整治,66个市提质增效试点产业园区加快改造,全年整治提升村级工业园15.8平方公里,清理散乱污场所4400个。推进工信领域低碳绿色发展,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开发全国首个面向企业的碳排放计算小程序——穗碳计算器,建立碳排放管理平台。深入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开发全国首个面向企业的碳排放计算小程序“穗碳计算器”,建设工业领域碳排放管理平台。全年清洁生产验收通过企业207家,累计数量居全国前列。广州开发区通过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验收。

  (八)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推动举办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和首届中小企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十届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大会,落实“民营经济20条”3.0版,出台《广州市民营领军企业培育管理办法》,广州2020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全国第四。清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欠款,应清尽清欠款清偿进度100%。持续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修订《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基金管理办法》,通过子基金和直投方式累计投资广州项目。搭建覆盖11个区15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网络,评选十家星级服务站、十位优秀服务站站长,全年新增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家。

  二、2022年工作计划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聚焦打造数产融合的标杆城市,全面实施制造强市战略,以“链长制”为抓手,坚持“5686”工作推进体系,全面打造“五大支柱”“六大行动”“八大提质工程”“两城两都两高地”(“5”是指升级打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高端装备等五大支柱产业;“6”是指开展“智车”“强芯”“亮屏”“融网”“健药”“尚品”等六大行动;“8”是指实施深度融合的数字经济、产业链群、技术创新、主体壮大、湾区协同、三品战略、绿色低碳、营商环境等八大提质工程;“6”是指“两城两都两高地”,即智车之城、软件名城、显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

  一是持续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加强企业经营动态监测,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各项政策,抓实抓细企业服务,深挖工业企业、工业项目增长潜力,抓好小升规入库审核等工作。加快市专项财政资金下达,继续加大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力度,围绕产业链引进一批新项目。继续优化企业发展营商环境,深入实施电力营商环境4.0改革,推动企业降本增效。

  二是以“链长制”为抓手推进链群共建。加快“链长制”落地实施,构建21个产业链的“1+X”政策体系、“九个一”工作体系,推动打造“万千百”规模化产业链群梯队。印发高端装备、时尚产业等产业链行动计划,深化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等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广、深、佛、莞等地产业集群合作建设,继续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探索推动设立产业用地储备库、成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入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产业枢纽。加快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广州创维智能产业创新基地、视源超高清视频产业基地、超视界全生态产业园等载体建设。

  三是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出台《广州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建立省市共同参与的重大事项协调机制。抓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培育一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推进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设。继续优化“一城、四中心、多平台”信创产业布局。支持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抓好“1+2+N”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广应用。推动标识解析顶级节点扩能增容和骨干网、城域网、局域网扩容提速,加快5G基站、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建设国际数字信息枢纽。

  四是抓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开展“企业服务提升年”行动,落实市领导挂点联系服务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办好市领导与民营企业家恳谈会。继续推动一批企业“小升规”“规升巨”,优化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出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行动方案,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协调推进广州开发区创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

  五是抓平台载体优化提升。深化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加大产业空间监管力度,推进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常态化推进整治“散乱污”场所,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国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工信部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在广州试点。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