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广东、广州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高质量完成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谋划城市发展,狠抓项目落地,提升企业和市民的获得感。
一、2022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空间谋篇强引领。强化规划编制,坚持以总体规划为引领,以战略基础设施规划为骨架,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建立总详联动传导机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一是深化报批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并获批实施,优化“一廊一带、双核五极”城市空间结构,市级规划成果已率先上报国务院。二是谋划战略性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南沙综合交通提升规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三是策划重点片区平台规划,谋划活力创新走廊,规划珠江高质量发展带,深化南沙战略规划,谋划东部枢纽、北部增长极建设,完成重点功能片区选址。四是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实施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完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完成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展儿童友好型社区研究、菜篮子布局规划。
(二)要素支撑促发展。坚持总量管理、科学配置、集约节约,提高土地资源供给能力和质量。一是提升土地要素支撑能力。用足规模,保障各区、各重点项目和平台。挣取指标,全年获批用地面积创历年新高。二是增强土地储备实力。创新收储工作模式,加强重点功能片区土地收储。三是提高存量用地潜力。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各类“三旧”用地审批创历年新高。
(三)创新政策优机制。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以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为抓手,从靠前服务、组合办理、优化流程、部门协同等方面推出助企纾困22条、不动产登记便企利企22条和便民暖企12条等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一是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促进项目“交地即开工”。二是合并办理,组合办理,推进审批“多审合一”。三是压缩时限,优化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四是部门协同,区域合作,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五是持续跟踪,高效落实,强化重点项目服务。
(四)严守底线保资源。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落实生态保护,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一是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构建全面保护、责任到人、严格监管的耕地保护监管网络。二是坚定生态修复绿线,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和万亩良田示范项目,加快矿山石场治理复绿,修复红树林。三是筑牢地质灾害防线。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完成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任务,守住汛期地质灾害“零伤亡”底线。四是构筑城市安全运行基线。完成部、省试点全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在控规中落实海绵城市及防洪排涝要求,制定地下工程安全防控工作方案和安全设计导则,加强地下工程安全。提升海洋观测预警预报能力。
(五)以人为本提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重点地区和百姓身边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城市有机更新。一是以城市更新推动城市发展新突破,修订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施、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等指引,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二是以保护利用焕发历史城区新活力。制定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修订名城保护条例,开展名城专项评估,完善名城保护制度机制和保护体系。三是以城市设计塑造公共空间新风貌。编制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工作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推进各区示范项目建设。
(六)智慧赋能夯基础。摸清自然资源底数,盘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强化自然资源数据共享应用。一是测绘和信息化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城中村管理、疫情防控中提供有效地理信息产品供给。二是自然资源调查底数更加清晰,“三调”工作圆满完成,获全国、省先进集体称号。完成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工作质量和进度均全省领先。三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试点取得进展。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
(七)依法行政善智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应对风险。一是着力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实施办法等,“谁执法谁普法”获评市创新创先项目。二是着力化解信访和行政争议。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和自然资源行业整治行动,被推荐为全国自然资源信访工作业绩突出单位。三是着力提升执法效能,推进与镇街综合行政执法衔接,压实各级执法监管责任,落实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
(八)党建引领严管理。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持之以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牢牢把准政治方向。坚定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规划资源工作,政治要件逐项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二是建强意识形态主阵地,汇聚改革发展正能量。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组织中心组理论学习,全系统开展集中学习。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政策解读获市“优秀单位”。三是严格标准用干部,锻造忠诚干净担当队伍,稳步推进相关单位转企改制。四是重心向下夯基础,着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深入开展“头雁”工程、品牌工程、示范工程三大行动,全面提升基层党建质量。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持续深化文明机关、单位、家庭建设,2个基层支部和2名党员分别获得市直机关党员先锋岗、岗位标兵,30个基层支部和40名党员分别获得局党员先锋岗、岗位标兵。五是强化正风肃纪,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水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组织开展行政审批执法领域突出问题、登记安全等专项整治,开展经常性纪律教育。
二、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的一年,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自然资源管理重要论述,对广东广州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综合改革为主线,以空间提质增效促发展为目标,以规划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为落脚点,实现由侧重规划编制向规划实施并重转变,由土地管理为主向全要素资源保护转变,由增量外延式发展向存量内涵式发展转变,由管理型被动服务向主动高效服务转变,狠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在广州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当先锋、挑大梁、担重责,以规划资源工作的新成效助力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一)着力精致规划,高质量构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和发展格局。一是编制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谋划广州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形成引领广州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未来五年行动计划。二是推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地实施。争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率先获批,加快审批区级国土空间规划,巩固和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成果。三是统筹谋划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与横琴、前海发展联动,加强与东莞、中山等周边城市重大规划、基础设施合作,高质量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做深南沙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四是深化重大平台规划。高水平规划珠江高质量发展带、活力创新走廊,全面增强中心城区、南沙新区“双核”能级,高水平规划东部枢纽、北部增长极、西部高质量发展,深化重大平台规划,加快城市空间整合和现代产业导入。五是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推进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报批,有序指导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先推进活力创新走廊、重点功能片区、重大交通枢纽、景观通道以及问题突出的城中村、旧城区综合治理和更新改造。六是全面加强名城保护利用。修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加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报批,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范区域。以微改造方式推动历史城区整体复兴。七是规划宜居宜业岭南示范乡村。贯彻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加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有机衔接,打造和美岭南新田园风光。八是建设自然生态和谐绿美广州。以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为牵引,统筹规划串珠成链、布局均衡、功能完善、全龄友好的全域公园体系。
(二)着力精准保障,高质量保障社会经济高水平、可持续发展。一是精准配置土地资源要素。科学联动编制土地储备、利用、供应计划,打通规划-用地-项目的全链条通道,资源向重点平台、重要区域、先进制造业等倾斜保障。二是加大市区土地储备力度。科学编制和审批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大力推动成片连片,突出制造业当家,打造产业发展载体。三是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供应。全力保障交通、水利、能源、重大基础和民生设施以及产业项目,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四是激活存量土地资源空间。通过综合开发、立体利用、更新改造等方式有效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全力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
(三)着力精心服务,高质量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全力以赴稳市场主体。一是完善审批服务机制。应出尽出,强化政策供给,加快第二批助企纾困政策出台,推进审批改革升级,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二是做好重大项目保障。市区联动,部门协同,靠前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堵点卡点,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全链条企业服务机制。三是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制定海洋强市行动方案,编制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搭建海洋产业创新联盟,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四是增强地理信息资源供给能力。深化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丰富“多规合一”管理平台功能应用,拓展应用领域,打通服务链条。
(四)着力精细保护,高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严格保护耕地。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加大耕地卫片监督和违法用地查处,推进耕地整备示范工程,实现耕地布局更好、生态更优。二是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有序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各项行动、各类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海洋生态修复。三是打牢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基础。开展湿地、景区等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权能体系。四是探索资源变资产价值实现路径,深入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两项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