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 听全文
  • 2023-05-30
  • 来源: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分享到
  • -

  2022年,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工作总纲和“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工作目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扎实有力推进市场监管各项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效:我市在2021年度全省质量工作、食品安全工作、药品安全工作考核中均获A级;在全省“双打”考核中获第一档次;在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考核中排名全国第二、全省第一(以上考核结果均在2022年公布);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城市”,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称号。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全力以赴保安全,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1.持之以恒抓好疫情防控。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决策

  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发挥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监管仓“首站拦截”和全市零售药店“哨点”作用,有效拦截217批、5548.24吨进口阳性产品,上报省智慧药监系统购药信息1004万条,累计转诊发热及红、黄码人员3.7万余人次;监督检查零售药店5.8万家次,限期整改808家次,停业整顿559家次。督促全市461个农贸市场全面执行扫(验)码进场、测体温、“1110”制度等防控措施,防范疫情通过农贸市场传播。落实重点场所人员实名制管理,收录人员信息29.81万条。严打疫情防控相关违法行为,查办涉疫案件408宗,罚没628.21万元,扣押冷冻肉制品14.27吨,查获一次性使用口罩89.6万只。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以来,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严格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执行新十条要求,围绕降低企业成本,保障市场供应,推动复工复产,迅速成立药品医疗器械保供及监管工作专班,进一步优化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措施,加强防疫药品保供监测、分析、调度,加强药品生产端管理,开展防疫物资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强化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和价格监管,检查相关企业4741家次,发出责令整改18家次,督促整改落实11家次;抽查产品446款,质量技术帮扶企业8家次,约谈企业26家次,立案查处哄抬价格违法案件16宗,有效保障我市药品医疗器械供给及产品质量。

  2.毫不松懈加强“三品一特”安全监管。严格按照“四个最严”要求,以责任落实为抓手,切实强化监管责任,狠抓企业主体责任,市场监管领域安全形势平稳可控,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安全风险,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一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压紧压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34.91万家次,检查覆盖率为100%,发现问题4203个,督促整改4203个,完成处置率100%。二是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检查企业2.28万家次,药品抽检3661批次,合格率99.50%;化妆品抽检3408批次、合格率98.14%;医疗器械抽检687批次,合格率90%。广州2家医疗机构获准实施“港澳药械通”政策,2家医疗机构、3家器械经营企业入选广东省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示范单位,其中2家同时为国家药监局公布的示范单位。三是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督抽查工业产品5280批次,实物合格率90.30%;推进电动自行车、燃气器具等10类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检查重点产品生产销售企业7.48万家次,立案查处质量违法案件538宗,查办电动自行车质量违法案件数量居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第一。四是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排查特种设备风险隐患3.9万余项,跟踪处理率100%;建立气瓶充装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确保全市697万只气瓶充装安全。上线多部门联合共治的“1+1+N”智慧电梯综合管理平台,打通全市18万台电梯使用全生命周期信息,电梯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全国领先。

  (二)凝心聚力促发展,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建设,实现开办企业全链条一网通办,准入准营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推动30项涉企事项试行“一照通行”证照智能联办,开通“穗澳通”商事登记服务,深化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歇业备案服务。率先构建“信用+智慧”监管模式,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度融合,分类结果向全市510个部门共享共用,对2.9万余家企业实施包容审慎触发式监管。“创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新机制推动市场监管工作高质量发展案例”获评第三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信用优秀案例。推进商业秘密保护工作,越秀、海珠、黄埔、番禺、南沙等5个区获批省“黄金内湾商业秘密保护创新工程”先行区。出台29条市场监管领域措施落实《南沙方案》,深化粤港澳合作,举全局之力支持南沙开发开放。截至12月底,我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315.55万户,增长3.88%,其中企业190.05万户,增长4.84%。1-12月新增市场主体41.52万户。

  2.全力稳经济稳市场主体。制定出台《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帮扶市场主体八条措施》,多措并举帮扶市场主体。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推行“白名单”制度,对符合知识产权维权资助条件的84家企业资助799.43万元。打造集检验检测、标准、计量、审查认证、知识产权、科研、检查、培训、质量管理的“九位一体”的化妆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站,服务企业超2300家、解决技术难题80个、为企业节约费用近600万元。免费为150家充电企业检定充电桩1.31万台,检准红外体温计3.3万余台,为企业减免费用529.4万余元。强制检定计量器具超190万余台,免征强检费用超1亿元。规范治理涉企收费,为各类市场主体直接减负962.15万元。

  3.深化质量强市建设。一是持续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牵头起草《关于推动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动我市建设成全球化妆品制造中心、消费中心。3家组织获第七届省政府质量奖,9家组织获提名奖,获奖数量居全省第一。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排名上升至全国第七、全省第一。重点产品质量国际比对提升行动成效明显,发布12项先进团体标准。支持广告园区专家团队成功设计、制作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二是推进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示范创建,我市1名专家获国际标准化大奖——IEC托马斯•爱迪生奖(2022年全球仅6人获奖),发布地方标准65项,累计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146项,自我声明公开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数持续保持全国前列。成功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WTO/TBT-SPS新能源汽车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落户广州,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产品走出去。编制全省首个直播电商地方标准《直播电商营销和售后服务规范》,规范广告行业健康发展。三是深入推进质量基础建设。筹建2个国家产业计量中心,建成社会公用计量标准877项、企事业单位内部最高计量标准781项,居全省前列。国内首座燃气表无人智能化检定实验室于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入选市场监管总局“计量测试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全市服务认证获证组织2215家、证书3871张,均排名全国第一。全市拥有国家质检中心35家,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

  4.推进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中国(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今年我市有效发明专利量突破10万件、有效商标注册量突破200万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量近100亿,受惠企业600余家,融资项目668项,受惠企业、融资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一,融资额居全省第二。我市79项专利获第23届中国专利奖,40项专利获第九届广东专利奖,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荣获最佳组织奖。创建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发布全国首个《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保护工作站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全国首个《专业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与纠纷处理规范》,我市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城市、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唯一分会场城市。全年办结专利侵权纠纷案件2041宗,同比增加3.66%;办理假冒专利案件51宗,办理商标行政处罚案件1396宗,罚没金额3644.02万余元,其中移送司法机关案件21宗。成功办理全国首宗粤港跨境执法合作打击商标侵权案件。“广州市建立书面审理机制实现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快裁快决”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司法部联合推介的第二批全国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建设典型经验做法。 

  (三)真抓实干惠民生,维护和发展群众切身利益

  1.办好民生实事。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顺利完成全市食品检验量不少于每千人5批次任务,食品抽检11.08万批次,合格率98.26%,快检“肉菜鱼”等食用农产品240.69万批次,筛查销毁问题产品3.48万公斤。推广使用“食安封签”8000万份。“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达4484家,其中学校食堂3915家、社会餐饮569家。全市生鲜电商总仓全部建立快检室,我市获全省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快检考核第1名。列入省民生实事的12家农贸市场已于7月全部完成升级改造。成功培育省级“放心肉菜超市”7家,工作成效位居全省前列。提前超额完成市民生实事“加强网络餐饮安全监管”任务目标,全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食品稳供保价工作,我市生活必需品保供做法获商务部充分肯定。制定发布集贸市场等七大领域的《诚信计量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实现民生计量重点领域全覆盖。

  2.维护市场秩序。深入推进整治市场经营秩序“百日行动”,推动农贸市场、食品批发市场经营交易秩序持续改善。扎实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查处食品安全、油品质量、虚假广告等领域违法案件2704宗。持续推进放心消费环境创建,处理消费投诉举报86.63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9034.22万元。开展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累计监测平台、网站、网店27.8万个次,发现并处置涉嫌违法线索357条。立案查处各类反不正当竞争案件134宗,罚没金额1450.99万元。4宗案件入选广东反不正当竞争十大典型案例,全省入选案件数最多。查处价格违法案件307宗,责令退款2591.61万元。

  (四)旗帜鲜明讲政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强化党的政治引领。推进落实市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事项39项,落实整改省委巡视我市有关反馈意见13条,闭环办理政治要件166件,落实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185条整改措施,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组织中心组集体学习10场,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研究课题45个,党组会议100%落实“第一议题”学习。研究部署党建、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任务58项,开展39个届满的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在全省率先推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入章”,成立全省首个“小个专”党委党校,成立广州市外卖配送产业链“大党委”,推动市场监管业务与“小个专”党建全面融合。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拔25名处级领导干部,晋升155名职级公务员,交流调整36名处级(含)以下干部。招录公务员19名,接收安置军转干部5名,干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落实党组和领导干部集体学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等制度,建立市场监管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打造“广州市场监管干部学堂”,组织专题讲座2期,开展培训49项,9300人次受训;选调133人次参加各级各类主体班、专题班72期,队伍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11月初抗击本土疫情,迅速抽调700余名系统干部驰援海珠区,抽调50人组成核酸采样党团志愿服务队,支援天河、海珠52个社区社会面核酸采样,有力服务我市疫情防控大局。

  3.深化作风建设。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工作3次,印发《党纪处分、政务处分(处分)决定执行工作指引》,召开领导班子“一岗双责”专题汇报会,组织58名领导干部述责述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规范办理婚丧喜庆申报流程。加强日常监督,强化节前廉政教育,坚持传统节日前推送警示短信。开展“窗口腐败”自查自纠,深化审批执法、外包服务问题专项整治。深化基层评议机关作风工作,认真整改落实企业、群众等反馈的81条意见建议,持续改进机关作风。

  二、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大安全”理念,聚焦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围绕“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工作目标,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市场监管新路径,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新担当新作为服务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在保安全上体现新担当。严格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执行好新十条优化措施,进一步优化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措施,开展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哄抬价格、囤积居奇行为,全力做好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监管和保供稳价。树立“大安全观”,全面加强“三品一特”监管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安全监管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水平。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创新实施“互联网+食品安全”“互联网+明厨亮灶”“互联网+冷库”等智慧监管手段。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强化零售药店监管,严厉查处“两品一械”违法违规行为。督促电梯、旅游景区、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确保隐患闭环整改,严防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公众聚集场所电梯带病运行,从源头上防范事故发生。加大对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电动自行车及配件、电线电缆、燃气具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切实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在促发展上探索新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开办企业提速提质提效,深化“一照通行”审批服务改革,拓展“跨省通办”“湾区通办”领域。实施国家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试点。全力以赴稳增长,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优化落实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帮扶市场主体八条措施,全力稳经济稳市场主体。深化公平竞争集中审查试点,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基地。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抓实重点产品质量比对提升工程,打造广州制造、服务、医疗、购物、文化等领域知名品牌。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市,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打造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高地,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工作机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服务。举全局之力推动南沙高质量发展,支持南沙打造知识产权高地、质量强区示范、营商环境标杆、食品药品安全典范。

  (三)在惠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深入推进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聚焦“民怨最深、危害最大、市场监管风险和压力最大”的重点领域,持续开展专项执法,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在全市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开展“肉菜鱼”等主要食用农产品快检,快检数量不少于190万批次;加大食品抽检力度,达到每千人5批次,不合格处置率100%。持续加强对美团、饿了么等网络餐饮外卖平台的监测,加大网络餐饮抽检,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力创建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不断优化网络市场监管体制机制。优化“信用风险分类+双随机”监管机制,推动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重点领域监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信用+智慧”监管水平。进一步健全市区两级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自律、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的各方联动工作格局,持续优化全市消费环境。

  (四)在强作风上展现新风貌。坚定不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把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市场监管部门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建设,加强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高质量打造“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