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12”思路举措,以担当精神践行初心使命,完成战略性布局,落实保障性举措,推进政策性实践,致力创新性突破。
一、2023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落实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着力高点谋划,服务构建更加开放的新格局。一是落实《南沙方案》,深化南沙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开展三个先行启动区以及明珠湾区、南沙南部地区城市设计,推进深中通道出入口核心区规划建设;二是谋划广州东部中心,用好240平方公里的连片大产业、大平台,联动广深、协同莞惠,推动穗港澳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策划港深西部铁路延伸至南沙,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二)落实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要求,着力精准保障,支撑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打造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空间。二是土地储备供应向实体经济保障,支持重点产业项目落地。三是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提高工业用地配置效率。四是改革创新向实体经济发力,获批国家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全省率先探索“工改工”微改造项目完善历史用地手续。
(三)落实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着力空间引领,推动建设更具倍增效应的科技创新高地。一是规划打通纵贯国家知识中心城至南沙科学城的快捷交通廊道,串联起全市科创的关键节点、关键产业。二是沿珠江前后航道-狮子洋-伶仃洋沿岸地区,布局海洋科技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集群,打造江海联动海洋创新发展带。三是优化提升科教片区城市设计,保障一批新兴产业基地项目顺利动工。
(四)落实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要求,着力全域统筹,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一是持续优化村庄规划,聚力强镇、镇村并举统筹乡村空间资源配置。二是推进从化区、增城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良田成片、产业集聚、村庄集中、生态优美。三是出台留用地开发利用等10项规划用地指引和要素保障10条措施,引导“百千万工程”用好用足自然资源要素。四是开展花都、增城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五)落实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要求,着力精致规划,探索超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新路径。一是深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总体定位中彰显海洋特色,在功能定位中支持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全球前列,在特色定位中坚定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区等重大历史使命,优化形成“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空间结构。二是制定面向2049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空间发展方针,推动“三脉”传承发展、“三轴”融合互动、“三核”联动发展。三是编制北部增长极协同发展规划,开展活力创新轴、中央活力区、海鸥岛等重点地区规划,深化琶洲、国际金融城、白鹅潭等重点片区规划。四是编制完成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对全市城中村改造分区引导、分类施策、分步推进。五是以政策创新推动项目提速增效,实施房票安置制度,推动火车站、南中轴、罗冲围等做地项目。
(六)落实持续强化中心城市门户枢纽功能要求,着力交通先行,增强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一是规划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世界级铁路枢纽和华南公路枢纽,全力提升中心城市门户枢纽能级。二是规划轨道交通网络,推动南沙科学城、莲花湾片区、东部中心等之间快速联系。三是规划“八枢纽、五节点”铁路枢纽格局,推动多站到发、互联互通。四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三年规划,促进交通衔接、土地整备、用地开发循环互动。
(七)落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建设要求,着力海洋强市,激发高质量发展的蓝色新动能。一是优化海洋功能布局,出台海洋强市实施意见,制定三年行动方案,获评海洋强省建设表现突出单位。二是深耕海洋牧场装备制造等基础性产业,做强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培育“可燃冰”等新兴前沿产业。三是中远海运港口供应链基地等项目用海获批,用海保障更加有力。
(八)落实全面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要求,着力传承创新,勃发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新活力。一是全国率先出台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修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编制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构建广州特色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实施“广州记忆”工程,推进“老城新生”伙伴计划。二是编制城市品质提升计划,开展东部中心、新中轴线南段、珠江东段南段等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优化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助推广州美术馆新馆等文化地标落成。
(九)落实绿美广州生态建设要求,着力精细保护,持续释放绿色低碳发展新潜力。一是把好生态保护红线准入关,支撑广汕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二是完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统筹部署6项行动22类重点生态修复工程。三是完成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海岸线整治修复、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四是优化绿道、碧道、古驿道等活力绿廊,提升白云山、海珠湿地、南沙湿地等城市绿核。
(十)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着力精心服务,民生福祉再上新高度。一是深化社区设计师工作,推动68个示范项目落地实施。二是新增各类公共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开展民生公益设施选址,推动公园绿地增加体育设施,制定停车设施建设若干措施和停车配建指标规定,老旧小区加梯审批和建成数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三是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改建全流程实施机制。四是创新区块链应用试点,全国首宗“区块链+不动产登记”跨省办在广州落地。五是践行“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入开展自然资源领域涉稳问题专项治理。
(十一)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着力守牢底线,推动构建新安全格局再上新台阶。一是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增城区在全省21个田长制先行县综合评价排名第一。二是编制城市竖向总体规划,构建全市域竖向底线标高控制网,全国首创市政黄线管理机制,率先实现地下管线信息脱敏处理与共享利用。三是制定“平急两用”规划设计标准,构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四是全力抓好地质和海洋灾害防治工作,获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先进集体称号。
(十二)落实自然资源管理要求,着力智治法治,履行“两统一”核心职责取得新成效。一是完成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强化调查监测成果共享服务。二是制定自然资源地籍调查规程,完成湿地专项地籍调查,推进林权类不动产登记试点。三是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新“认购碳汇+生态修复民事公益诉讼”入选省典型案例。四是建立广州现代陆海统一测绘基准体系,推进实景三维广州建设,开展高精度地图应用试点,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综合评估全省第一。五是有序出台规划资源领域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多件历史遗留难题案件圆满解决。六是落实“长牙齿”硬措施,形成坚决遏制违法占地的高压态势。
(十三)落实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要求,着力固根铸魂,凝聚起规划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一是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二是深入推进政治建设,增强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三是创新开展“卓粤·自然”行动,增进党建与业务的融合。四是广泛兴起“五比五创”热潮,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五是全面实施“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行动,加强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六是常态推进监督执纪问责,巩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12”思路举措,落实规划资源“1516”行动,锚定“支撑广州高质量发展”目标,以“精致规划、精准保障、精心服务、精细保护、精进创新”5个抓手,抓实16方面重点工作,以“二次创业”再出发的进取心、精气神、实干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中走前列、挑大梁、作贡献。
(一)以打造高质量发展空间新格局为目标,全面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一是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新定位,开展黄金内湾规划研究,编制狮子洋增长极等重点地区规划,优化提升轨道线网,提升核心引擎能级。二是统筹规划制定实施,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提前谋划近期规划引领保障“十五五”发展。三是创新规划管理,完善规划实施的政策手段。
(二)以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新纵深为目标,全面建立健全城市功能布局体系。一是规划建设老城区“历史文化核”,合理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二是规划建设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三是规划建设南沙“未来发展核”,试点创建全省未来城市。四是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实施重点做地项目。五是推进历史城区城市设计,打造保护传承精品工程。六是推动城市商业空间发展,擦亮“老字号”招牌,塑造城市品牌新IP。七是规划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优化提升珠江后航道。八是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计划,推动重要门户地区品质提升、环境提升。
(三)以夯实高质量发展空间硬支撑为目标,全面建立健全资源要素保障体系。一是精准配置资源要素,确保重点项目落地下海。二是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强化制造业立市支撑。三是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供应,突出产业用地保障。四是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挖掘低效用地潜力。五是差异化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六是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四)以增创高质量发展空间新优势为目标,全面建立健全资源管控保护体系。一是全面推行田长制,强化数量质量共同保护。二是做好国土变更调查和常态化监测,深化调查监测成果共享应用。三是深化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维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四是统筹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五是发挥时空信息基础设施作用,智慧赋能国土空间治理。六是严密规划资源法治保障,规范资源保护利用秩序。
(五)以激发高质量发展空间新活力为目标,全面建立健全惠企利民服务体系。一是用好用足4批97条惠企利民措施,深化新一轮“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二是抓实产权保护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改革。三是进一步加强改善和保障民生。四是加强韧性城市规划设计。
(六)以构筑高质量发展坚强保障为目标,持之以恒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一是在深学笃行中锤炼政治品格。二是在强基固本中筑牢政治忠诚。三是在正风肃纪中严明政治纪律。四是在改革创新中强化政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