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护航、为平安广州发力、为法治广州添彩,深化全面依法治市、行政立法、依法行政、刑罚执行、公共法律服务、涉外法治“六法融合”工作实践,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和司法行政工作迈上新台阶。广州在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1-2022)中排名全省第一、全国第四,其中“行政决策”“数字法治政府”两项一级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在2022年度法治广东建设考评中排名第二,连续7年获评优秀等次。
一、强化政治引领保障,推动队伍建设提档跃升
政治建设不断强化。坚持把“学思想”放在首位,建立理论学习中心组、机关学习讲坛、党支部学习研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党员自学等“五学联动”机制,打造“课堂授课+现场教学”等多种学习模式。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局班子成员讲授专题党课8次。
主题教育见行见效。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一时间成立局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理论学习、检视问题、调查研究、高质量发展、民生实事五项清单,主题教育全面覆盖、圆满完成。将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主题教育开展情况在学习强国、广州日报等刊登报道。
党建工作质效提升。完成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和“四述”评议考核。举办司法行政“业务精兵”大学堂,开展“星光引领,比学赶超”每月之星评选、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评比等活动。1个项目获广州市区直机关“金穗杯”工作创新大赛党建创新类二等奖,1部作品获“党课开讲啦”暨第十三届全市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三等奖。
作风建设持续向好。统筹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等活动,组织召开案件专题警示教育。严格执行“三早”工作机制,印发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把手”监督谈话实施办法,进一步严格干部管理。深化基层党组织规范性文件备案试点工作。
干部队伍活力迸发。建立健全部门考核体系,营造了竞标争先良好氛围。坚持“竞争性选拔、培养性交流、择优性晋升”用人理念,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年轻干部培养使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9名个人和5个集体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举办第一届“司法杯”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开展关爱慰问活动,健全困难帮扶机制。
二、发挥法治统筹职能,法治广州建设蹄疾步稳
全面依法治市创新实践。完善党领导法治建设制度机制,推动调整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和协调小组成员。评选全市法治建设创新项目优秀成果49个,完成第二批22个广州市法治镇街培育验收。率先出台全面依法治市智库管理办法,以高质量智力支持服务广州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跨部门协同、跨区域联动,与梅州、湛江、清远开展依法治市结对提升,与市法院、广州海事法院等单位及各区深化工作协作机制。
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谋划全市企业合规体系建设,出台全国首个企业合规免责清单。推动制定《广州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审查推动企业开办一体化便利服务、中小企业培育等一系列民营经济促进政策出台。加强包容审慎监管,落实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制度,组织编制市级证明事项清单。
法治考评督察持续发力。我市在2022年度法治广东建设考评中多项指标领跑全省,8项指标中有7项得分排名全省第一,6项指标得满分。顺利完成2022年度法治广州建设考评。高标准做好中央依法治国办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反馈检查组到南沙检查迎检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扎实推进。全力推进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择优推荐2个综合地区和6个单项参与评选。2个地区和4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候选名单。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制度,对年度报告开展网上巡查。
全民普法不断深化。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开展全市国家工作人员年度学法考试。组织开展2023年度广州市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会,5家受评单位获评优秀等次。首次举办全市“谁执法谁普法”创新创先项目大赛,1个项目获评2022-2023年广东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十大创新创先项目,7个获优秀普法项目。深入开展宪法、民法典宣传,大力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等专题普法。加强青少年普法,联合培育广州红色法治文化研学点,举办第四届“嗨!说法”广州市中小学生普法创意大赛。探索“立法、普法融合”工作模式,开展“立法流程一日游”“我对立法提建议”系列活动。加强新媒体普法,推出《铿锵法庭》等普法栏目,制作“广州普法大讲堂”6期,“广州普法”新媒体平台粉丝量达803万人,“广州普法”抖音号被中央网信办评为“优秀网评账号”。
司法行政改革纵深推进。培育特色亮点品牌,5个项目纳入全市政法领域改革创新“一部门一品牌”“一区域一亮点”项目库,3项亮点工作入选全市政法领域改革创新样本,2个项目获评全市政法系统“十佳改革品牌”。“强化法治保障 着力破解旧楼加装电梯难题”获评“2020-2022年度广州市市域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推动更多力量向基层发力,构建‘四共’执法新格局”入选南方都市报“2023年广州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大创新案例”。
法治研究成果丰硕。统筹开展2023年度法治课题委托研究项目7项,组织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8次,统筹开展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11项。调研课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广州市多元解纷体系》入选司法部2023年度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理论研究规划课题。《行政规范性文件认定的困境与出路》等文章在司法部机关刊《中国法治》上公开发表,《粤港澳大湾区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获第三十五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三等奖,我局连续3年获优秀组织奖。加强与市法学会交流合作,成立“广州法治讲习所”。
三、抢抓对外开放机遇,涉外法治建设加速推进
《南沙方案》落实落细。全力推进省、市、区协同立法项目《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出台《关于全面支持和推动南沙法律服务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积极配合开展内地与港澳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机制改革,新设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2家。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律师申请执业工作指引,成立全国首个粤港澳大湾区律师工作委员会,在南沙创享湾建成全国首个港澳律师执业孵化站。指导市律师协会成立服务南沙方案专家咨询委员会,助力南沙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涉外法治协同有力。首次召开全市涉外法治建设工作会议,发布广州市涉外法治建设16项成果。市委依法治市办与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广交会)签署法治保障合作备忘录,助力广州打造全球会展之都,首次组建驻场律师团队精准服务广交会。广州与西安、乌鲁木齐签署“一带一路三地协作机制”,市司法局等8个部门联签《关于建立法律服务助力企业“出海” 构建“惠商惠企”开放新格局工作联动机制的意见》,联合高校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法务聚集成型起势。打造广州湾区中央法务区“一中心三片区”错位发展特色布局,广州湾区中央法务区及白云中心区专属形象标识发布亮相。广州法务大厦完成封顶,40家法律服务机构进驻白云中心区,推动成立“法学高校联盟”,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协同、深度融合的一流法律服务高地。白云区出台《广州湾区中央法务区白云中心区促进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务与数字经济仲裁中心、亚太经合组织企业间跨境商事争议在线解决机制建设项目入驻天河。海珠云上片区构建“一站式+云上办”模式,加快形成法律服务业与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融合互动发展新格局。南沙国际片区打造全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涉外和涉港澳台高端法律服务集聚区,30余家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全方位保障跨境经贸合作。
涉外法律服务持续优化。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广州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建立涉外法律服务联席会议机制。全市获司法部认证办理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机构增至5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广州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南沙办公室正式启用。
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
地方立法更加精细。全年共推动制定、修订、废止地方性法规14件、政府规章11件,立法数量居全省前列。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南沙开发开放、城市更新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数据条例、城中村改造条例、南沙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实施办法等立法进程。与佛山首次开展协同立法,进一步规范广佛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民营经济、传统风貌建筑保护等立法工作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规范性文件管理务实高效。落实新修订的《广州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健全规范性文件全流程监管机制,统筹编制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年度项目计划。印发《广州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及重大行政决策审查工作手册》,审查推动出台市级行政规范性文件153件,审查全市其他各类文件1000余件次。按规定向省政府、市人大常委会报备市政府规范性文件18件。
重大行政决策机制更加健全。制定《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过程记录和材料归档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决策程序规范化、法治化。深化目录管理,编制2023年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共纳入重大行政决策事项9项。针对《广州市关于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重大行政决策草案,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书14份,推动政府依法决策、慎重用权。
法律顾问工作成效突显。制定《广州市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管理办法》,加强公职律师队伍建设,实现市级党政机关公职律师全覆盖。当好市政府参谋顾问,出具市政府行政决策审查意见778件。加强政府合同合法性审查。全力护航经济社会发展,为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作提供法律意见支持。
执法协调监督扎实有力。出台《关于推进镇街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行政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文明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进全市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出台行政裁量权基准文件12份,累计公示各类行政执法结果信息410万余宗,连续7年实现年度行政执法数据100%公示。推广应用广东省一体化行政执法平台。
行政复议功能充分彰显。开展“复议质量提升年”专项活动,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行“执法复议标准一体化”,举办行政争议诉源治理同堂培训、行政复议岗位练兵,全面提升复议人员业务能力。出台全国首份针对市场监管领域投诉举报类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指引。提升行政复议监督质效,建立定期以行政复议建议书形式向重点行政执法部门出具“法治体检报告”机制。巩固深化复议申请“跨域受案、全城通办”创新成果,全年新收复议案件11563件,首次突破万宗,超八成行政争议在复议环节实现案结事了,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有效彰显。1个案件入选全国行政复议十大典型案例,1份复议决定书获评全省优秀行政复议裁判文书。
行政应诉工作巩固提高。“1+5+7”行政应诉工作机制在全省复制推广。建立行政应诉案件全流程督促跟踪工作机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选聘行政争议调解员50人、调解组织8个,推动成立广州行政争议调解中心花都、荔湾、白云、越秀工作站和公积金纠纷、道路交通安全纠纷调解工作室。
五、坚持为民利民导向,法治社会建设有序推进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高效运行。制定实施《广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3—2025年)》,持续打造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优质城市。探索建设全国首个公共法律服务示范村,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增至3116个,为群众提供业务咨询和业务办理超20万件次。召开律师、公证、司法鉴定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公证行业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16条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公证服务”品牌,指导探索“银行+公证”“诉前调解+网络赋强公证”等服务经济新模式,指导推动高资质、高水平司法鉴定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设。
现代法律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国率先成立律师行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全市律师人数突破2.5万人,稳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三。进一步优化涉企法律服务供给,出台《广州市律师行业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十项措施》,联合启动“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百所联百会”“法律进民企”“法治体检”“民营企业服务周”“商务法律服务活动月”系列活动,搭建法律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企业合规建设,在418家企业开展公司律师工作,39名律师获聘广东省民营企业律师服务团成员。
法律服务行业管理规范。提升涉律师业务行政审批质效,39项行政许可事项缩减至1个工作日办结,14项缩减至6个工作日办结。指导市公证协会、司法鉴定协会完成换届选举,完成2022年度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工作,8家司法鉴定机构获评A级,数量居全省首位。高标准组织实施年度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客观题考试,2023年法考客观题考试广州考区报名人数首次突破2万人,共受理考试合格人员法律职业资格申请7500余件,发放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近4400套。全省首创设立法考市级指定考点2个。
法律援助便民惠民。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范围,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动态调整至3202元/月。深入推进刑事诉讼全流程法律援助全覆盖,推进值班律师法律帮助实质化。优化便民服务举措,办理法律援助证明事项告知承诺案件316件、市域通办案件37件;做好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特定群体法律援助工作,办理农民工案件近1.2万件。鼓励律师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工作,3名律师入选“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4.6万余件(含值班律师法律帮助案件),提供法律咨询9.22万人次。
基层依法治理效能提升。持续擦亮“小所大作用”品牌,完成第一批12个新型示范司法所创建验收。38个村(社区)成功创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个村(社区)入选第十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候选单位。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为群众提供各类法律服务超6.6万件次。加强乡村“法律明白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全市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增至1441户。启动第二批3560名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抽选人民监督员796人次参加检务活动497件。
六、坚守安全发展底线,平安广州建设保障有力
多元解纷机制不断健全。加快推进《广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立法工作,筹建广州市调解协会。指导全市各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至少选聘1名综合网格员兼职人民调解员,开展人民调解员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人民调解员队伍能力水平全面提升。全市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近15万次,预防化解矛盾纠纷10万余件,调解成功率97.42%。
社区矫正工作深入推进。完善执法检查机制,制定《广州市社区矫正执法检查工作指引和工作手册》。加强教育矫正品牌建设,在全省率先引入律师资源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推进社区矫正基地建设,与3所高校共建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基地,在市松洲所设立市级社区矫正教育基地。深化信息化建设,推进社区矫正信息系统互通互连。推进“四共”执法新格局深度融合发展,统筹4个市属戒毒单位与各区司法局共建共治。
监所管理工作提质增效。探索符合新时代新形势要求的监所治理体系,推动监狱戒毒工作高质量发展。监狱系统连续10年实现“四无”,戒毒场所连续11年实现“六无”、连续29年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规范刑罚执行,提升“减假暂”案件质量。广州花都监狱被命名为“广东省规范化达标监狱”,广州女子监狱2个监区获“广东省规范化监区”称号。市岑村所在全省率先开展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试点工作,市女子所通过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建设示范所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