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积极实施规划和自然资源“1516”行动,对照任务、狠抓落实,以走在前列的精气神推动规划资源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2024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聚焦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能级
一是完成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务院首批批复,赋予广州“6+4”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特别是新增了“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2项城市性质、“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3项核心功能,在全国5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广州是唯一的非直辖市。编审12个区级总体规划,推动“6+4”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传导。
二是编制东部中心、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活力创新轴等重大平台规划,以及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深化金融城、广州火车站等重点片区详细规划,完成新中轴线南段、环白云山高质量发展带等城市设计。
三是全力支持南沙规划建设,编制南沙总体城市设计优化、南沙南部地区城市设计、三个先行启动区控规及城市设计,基本完成52项南沙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任务。
(二)聚焦持续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获批新增建设用地44.7平方公里,是过去10年平均值的1.38倍,其中77%位于四大重点发展平台。获批“三旧”和低效存量用地5.6平方公里,全省第一,是第二名的1.8倍,创历年新高。
二是获批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单独选址用地总面积、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总量、市本级用地指标保障总量几项指标全省第一,分别为第二名的176%、120%、185%、261%;用地报批在省用地审批“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中获得95.57的高分,为全省唯一第一档。
三是变“按项目报批”为“按园区报批”,工业用地获批12平方公里,增长18.9%,87%位于园区范围内;工业用地储备量增长26.1%。
四是超额完成市本级土地出让目标。推出创新政策“组合包”,有效激活土地市场,土地出让合同额全省第一,超额逆势完成市本级年度入库目标。
五是建设“可招商土地库”,纳入可招商土地2800余宗、约100平方公里,向各区及市相关职能部门共享使用,打造招商服务新模式。
六是规划工业产业区块总面积增加3平方公里,一级区块面积增加7平方公里,总量更大、结构更优。
七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293宗,供应宗数历年最高,同比增长23%。弹性出让工业用地12宗,为企业节省初始成本4.77亿元。工业仓储项目规划报建、规划核实面积分别增长9.7%、25.7%。
(三)聚焦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新推出两批49条惠企利民重磅措施。推出“土地带押变更”,提出“支持工业产业区块内、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一类物流仓储用地兼容一类工业用地”,支持地下车库分期、单独办理规划条件核实,分期确权登记等举措,将个案突破转换成公共政策。
二是形成多个高水平改革实践案例。完成全国首个海岸线占补指标交易;全省率先推出“地票”、跨区通用“房票”;首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2片历史文化街区传承利用做法全国推广。《创新空间指标惠企措施,建设人民满意的好房子好社区》入选市“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
三是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服务”。对接129家省市重点企业,解决涉规划资源堵点难点395项。设立“特诊”窗口,办理疑难复杂案件46宗。精准服务6353个“万亿固投”等重点项目各阶段需求。
四是健全“直达快办”不动产登记服务机制,全国首创“购房即交房、交证”做法,设立不动产登记“搞得掂”窗口,全年办理登记164万宗,增长8.3%。
五是财产登记营商环境指标一直保持全省排头兵地位。
六是在“法治广州”考评中首次获评优秀。
(四)聚焦持续推进超大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一是推动8个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获批。推动解决留守户征拆难,成为《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核心亮点之一。
二是出台低效用地再开发“1+11”配套政策指引,创新“通用政策”+“一区一策”工具箱。建立含419个项目的试点“项目库”,推进28个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
三是闲置和批而未供用地处置有力,均超额完成任务。
四是深化低效客流轨道站点开发利用方案,完成51个轨道站点周边84宗约3499.4公顷用地红线预控。将亭岗站、滘心站等6个站点周边用地纳入土地储备计划,已完成其中5个站点周边用地红线选址。
(五)聚焦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和城市品质综合实力
一是新获批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历史街区保护活化利用项目获中央资金支持数额全国第一。
二是助力广州成为全球首批、国家首个“自然城市计划”灯塔城市。
三是面向全运会,编制城市品质提升计划和实施指引,推动295个项目实施。开展岭南特色项目提升计划,推动46个项目实施。
四是初步形成覆盖全市各区177个镇街的社区设计师矩阵。累计完成10个系列84个示范项目实施建设。
(六)聚焦持续谋划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建设
一是完成世界领先的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明确海洋强市规划建设路径。
二是开展海洋产业审视研究,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明确海洋产业发展赛道,实施省海洋六大产业项目,其中4个项目获专项资金支持。
三是推动海洋重大项目、活动落地。成功争取国家极地综合保障基地落户,举办“雪龙”号开放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启航活动。
(七)聚焦持续落实自然资源保护硬任务要求
一是严守耕地红线。在2023年度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获优秀等次,耕地保护部分得分全省第一。连续两年实现耕地总量净增长(2024年度净增加1.6万亩),年末耕地总量回到2020年的76.15万亩基准线之上。
二是严控违法用地。坚持拆除复耕复绿和完善用地手续两手抓,新增违法占耕面积控制在低位。首创奖励无新增违法用地镇街用地指标做法,获全省推广。乱占耕地建房问题连续4年“零新增”。
三是加速生态修复,红树林营造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均提前一年完成任务。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责任目标考核全省第一。
四是巩固城市韧性底座。推进地下管线数据脱敏共享,编制“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
五是全年地质灾害、海洋灾害“零伤亡”,率先完成地面沉降监测网项目验收,监测数据首批并入国家监测网。
六是成功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海洋灾害地质灾害防治、海洋生态修复等项目共争取8.8亿元。
(八)聚焦持续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
一是编制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广州片区总体规划,布局四大特色产业,形成项目库及可招商土地库。
二是实施差异化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获批7个典型区、镇整治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以强镇为重点的差异化整治模式。整理农用地超3万亩、建设用地2.3万亩,完成生态修复10.7万亩。从化区获评全国首批典型案例,黄埔区迳下村入选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
三是主办的《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 打造广州千里乡村风景道的建议》入选全省十大优秀案例。
四是优化镇村规划设计。制定“粤美乡村”规划设计指引、“新岭南乡村建筑”风貌设计指引,引导乡村风貌重塑。
(九)聚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核发2489处教育、医疗、文体、社区服务、民政服务、市政公用等设施规划条件。
二是完成282.6万平方米教育设施、91.9万平方米医疗设施规划报建,新增学位12.4万个(其中土地出让配建4.3万个),新增医院床位8831张。
三是保持旧楼加装电梯成绩领跑全国。全年完成成片连片加装电梯规划方案4368个梯口,累计建成15635台。
四是全年推进43个口袋公园的设计与实施。
(十)聚焦持续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智慧化
一是完成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夯实自然资源基底。
二是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加强城市时空数据治理,构建城市发展AI数智推演模型,赋能国土空间规划管理。
三是打造“广州鹰眼”低空无人机遥感监测体系,研发应用北斗“星地融合”高精定位技术,发出全国首宗面向L4级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运营的高精地图审图号,支撑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产业发展。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打出“六精”组合拳,以精致规划塑造更优空间格局,以精准保障赋能更强产业发展,以精心设计提升更美城市品质,以精诚服务惠及更多企业群众,以精进创新完善更强治理体系,以精细保护构筑更牢安全底线,抓实抓细五方面重点工作,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助力广州朝着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大步迈进。
(一)紧紧围绕全力以赴拼经济,强保障、促改革
一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二是加快海洋强市建设。三是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四是深化营商环境改革。
(二)紧紧围绕对标一流提品质,强规划、优布局
一是统筹规划编制实施。二是规划引领湾区协同。三是推进存量资源盘活。
(三)紧紧围绕精心精彩办全运,树品牌、出亮点
一是突出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二是突出提升城市风貌品质。三是突出强化城市数智化水平。
(四)紧紧围绕万无一失保安全,防风险、护民生
一是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二是加快韧性城市建设。三是用心用情改善民生。
(五)紧紧围绕凝心聚力抓落实,强党建、筑根基
一是提升政治素养。二是强化廉政建设。三是建强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