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2008年外经贸工作回顾

  • 听全文
  • 2009-04-23
  • 来源:市商务局
  • 分享到
  • -

2008年外经贸工作回顾��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819.52亿美元,增长11.51%,实现连续六年每年上一个百亿美元台阶。出口总值429.64亿美元,增长13.36%;进口总值389.88亿美元,增长9.54%。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91家,增长3.34%,合同外资59.19亿美元,同比下降15.87%;实际使用外资36.23亿美元,增长10.26%。截至去年,全市累计合同外资720.4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34.16亿美元。全年新签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合同金额3.04亿美元,增长31.02%;完成营业额3.2亿美元,增长49.95%。主要特点有:�オ�

    (一)对外贸易结构在调整中优化 ��

    一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良好。全市机电产品出口225.25亿美元,增长17.2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2.4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4.76亿美元,增长7.21%,占出口总值的17.4%;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出口13.32亿美元,增长24.39%;船舶出口16.02亿美元,增长1.11倍;机械设备出口64.34亿美元,增长12.70%。二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分别占全市同类产品出口的85.57%和61.59%。三是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明显。在稳定美国、欧盟、香港、日本四大主要传统市场出口的同时,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24.59%,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3.2%,拉动全市出口增长5.19个百分点。新兴市场的有效拓展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对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出口的下滑。四是服务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国际收支平衡表项下的服务贸易收支总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全年有75家企业在服务外包业务管理系统登记注册,累计离岸业务接包合同额4.43亿美元,执行金额4亿美元。全年纯软件出口合同登记额1.46亿美元,位居国内大城市前列。��

    (二)利用外资质量在转型中提高��

    一是服务业利用外资高端化。服务业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市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总额的59.69%和56.49%,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利用外资增长较快,成为吸收外资的一个亮点。引进了投资总额9980万美元的广东金虹动漫数码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投资总额8719万美元的广东广航海运有限公司、投资总额2300多万美元的广州市安华物流有限公司等从事创意和物流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软通动力华南总部、万国数据、博隆数据等服务外包企业。二是外商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市批准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97个,合同外资50.08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金额的84.61%。其中包括投资总额9900万美元的广州创维平面显示有限公司,投资总额6000万美元的广州日立工机有限公司等一批先进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三是增资扩股态势增强。全市新批增资项目588个,其合同外资总额占全市的49.76%,其中广汽丰田二期增资5.26亿美元、从兴电子增资4989.99万美元、美国3M增资2250万美元。四是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总部经济有新发展。去年引进12家世界500强企业,目前在广州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169家,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5个,投资总额159.72亿美元,合同外资59.06亿美元。认定外商投资企业总部累计9家。

    (三)外经合作层次在拓展中提升。 ��

    一是对外投资取得新进展。核准境外投资项目33个,总投资额1.19亿美元,涵盖软件、医药、木材、工程、农业、电子、纺织等行业。二是对外经济合作实现“三个突破”:首家中药国际研究中心在英国设立;首家林业资源开发项目在非洲设立;首家名优建材产品展示中心在乌兹别克设立,已有120多家企业入驻。三是软件机构走出去持续发展。去年在境外新设两家软件机构,目前累计已达8家,软件企业在境外承接第一手外包业务不断扩大。��

    (四) 保税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广州南沙保税港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这是目前我国保税物流体系中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一。广州保税物流园区通过了国家八部委联合验收,并正式封关试运行。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意设立广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南沙和白云空港两个出口监管仓被列入我国第二批享受“入仓退税”政策扩大试点范围。

    2008年,外经贸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オ�

    (一)沉着应对危机,确保平稳增长 ��

    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煤电油运紧张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沉着应对,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变化和企业受到的影响,深入基层开展调研,重点摸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碰到的融资、劳动合同法实施、进出口通关、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外汇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形成了30多份专题报告,向国家领导人、国家有关部门及省领导、省外经贸厅、市委和市政府反映企业情况,引起高度重视,并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及时研究并制定《广州市扶持外向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扶持企业扩大出口、开拓新兴市场、鼓励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等具体措施。有效利用“法规政策说明会”平台,与有关部门合作召开外经贸、外汇管理、口岸通关、融资、服务外包等20多场政策宣讲会、说明会,引导企业争取金融服务支持、规避汇率风险、减少加工贸易保证金实转负担,保持进出口贸易平稳发展。

    (二)以质取胜,提升外贸竞争力��

    为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国家汽车出口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优势,结合广州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的有效实施,出台了《关于加快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我市服务外包发展的意见》,并认定了5个“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广州分基地”和4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广州示范区”。此外,构建穗港服务外包联盟,大力推动在欧、美、日、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广州服务外包接包点,拓宽广州服务外包业务的市场渠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运用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管理的政策杠杆促进结构优化,去年加工贸易增值率62.78%,比上年度提高了3.34个百分点。加大人力资源培训,依托中山大学等院校设立了7个人才培训中心,与院校、中介培训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8个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初步建立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为服务贸易管理和促进工作奠定统计基础。��

    (三)突出重点,加强招商引资��

    借广州与法兰克福缔结友城关系20周年,张广宁市长率团赴德国开展友城交流之机,在法兰克福举办“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交流会”,市外经贸局与法兰克福经济促进局等机构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重点引进会展、物流、金融等产业项目,全面推进广州与德国在经济、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为推进CEPA框架下穗港经贸合作,加强与香港现代服务业的对接,陈明德副市长率团在香港举办穗港经贸合作交流会暨《2008年广州外经贸白皮书》发布会,重点推介了广州金融、物流、会展、服务外包等四个产业的商机,市外经贸局与香港贸易发展局签署《穗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备忘录》,促使合作落到实处。研究起草《落实CEPA补充协议五合力推进穗港澳经贸合作分工方案》并报市政府通过,联合各职能部门共同深化穗港澳合作。市外经贸局与多个区(县级市)联合开展招商,举办“广州荔湾新春招商会暨现代服务业推介会”、“广州越秀区(香港)投资推介会”、“提升临港服务业水平,打造黄埔国际物流园区”专题研讨会,与从化联手在日本开展日野板块汽车零部件招商等,都取得了较好成效。��

    (四) 聚焦跨国公司,引导集群发展��

    出台关于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广州专项资金资助办法,鼓励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广州。分别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举办“聚焦广州”跨国公司驻华总部企业午餐恳谈会,为众多有意进驻广州的跨国公司提供了进一步合作的机会。借省委汪洋书记率广东经贸团赴东盟四国开展经贸交流,以及黄华华省长带队参加“2008粤港――欧洲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西班牙)之机,组织广州团开展现代产业招商和贸易活动,促进了6家企业签订了3.8亿美元的合同外资,并达成了4.26亿美元的贸易成交额。广州经贸代表团还先后赴美国、加拿大、中东等地针对软件、半导体、生物制药、金融、物流、石化等产业开展系列招商活动,赴欧洲推介广州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IT产业投资环境,赴日本、韩国、新加坡开展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汽车电子)、环保、钢铁制造、造船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招商活动,引进了一批符合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进制造业大项目,推动了产业集群发展。��

    (五)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经济国际化��

    出台关于广州市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加大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推动力度。为帮助企业了解国外投资政策和市场环境,减少投资风险,市外经贸局举办了针对英国、日本、中亚等地区“走出去”的10多场系列沙龙活动。为帮助企业解决在“走出去”过程中的融资困难,还及时举办了“对外经济合作银企对接会”,促进企业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六)加强部门协作,提升服务效能��

    加强部门之间合作,着力解决外经贸企业融资、结汇、退税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白云空港货物通关工作效率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以及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和验收工作。加快“大通关”建设,加强与海关协调,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一关通”等为通关监管模式实施通关监管作业流程再造,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牵头组建珠三角公平贸易联合应对机制,与市有关部门以及各区(县级市)建立了地方进出口预警系统经常联系工作制度,并就金融危机影响对全市主要产品进行了400多项次预警监测。通过狠抓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提高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