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3月21日在广州市海珠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区长 姚奕生
各位代表:
我代表海珠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五彩海珠”建设目标和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48.4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2%。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04亿元,增长14.5%;一般预算支出21.6亿元,增长33.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0.6 : 38.1 : 61.3调整为0.6 : 27.7 : 71.7。全年新增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纳税大户32户。
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商业网点布局不断完善,居民购物消费环境逐步改善。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1亿元,增长17.5%。商品销售总额675.2亿元,增长31.5%。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257.9亿元,增长6.4%。名牌战略取得新成效,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名牌产品4件。
外经贸发展势头良好。进出口贸易总额实现16.5亿美元,增长17.5%。利用外资稳步增长,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3个;合同利用外资5344万美元,增长5.4%;实际利用外资5499万美元,增长45.3%。
(二)城市建设和管理取得新成果。
规划引导作用进一步强化。编制《海珠区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为“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工作提供指引。积极做好龙潭果树生态公园总体规划、危破房改造试点规划、十香园保护规划和凤和、五凤、仑头等“城中村”改造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力做好区内各项建设整治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完成征地210.55亩,拆迁房屋9.6万平方米。完成了新�蚵贰⒈Ω诖蟮滥系�18个道路建设、改造工程项目,由科韵路、新�蚵贰⒐ひ荡蟮雷槌傻目旖萋废低辰ǔ赏ǔ担�新光快速路、东晓南高架路建成投入使用。全区新增道路面积58万平方米。解决了福坛大街、怡乐路周边等街区“水浸街”问题。大力推进“青山绿地”工程。庄头公园、北山公园、黄埔古港公园建成开放。加强对“万亩果林”的保护,建成新�蚰下饭�林带,以租地方式启动建设龙潭果树生态公园。新增绿化面积41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从2005年底的6.7平方米增加到7.07平方米。新增人防工程面积8万多平方米。
城区环境不断优化。我区城市环境综合管理工作被市综合评定为“良好”。加快推进市卫生街区创建活动,沙园街、海幢街、滨江街、素社街等4个街道被评为卫生模范街区,江南中街等13个街道被评为卫生达标街区。及时办结各类投诉案件,共处理12319转办案件26169宗。成立整治工余时段乱摆卖分队,全力治理“六乱”。清拆违法建设30.3万平方米。开展饮食业油烟污染专项检查及企业污水排放检查,城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技术考核对我区相应内容的验收。积极推进河涌整治工作,全面实施黄埔涌综合整治工程,开展康乐涌、龙潭涌综合整治的前期工作,推进瑞宝涌等12条河涌截污工程。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加快清理闲置土地。解决烂尾用地23宗,面积21.2万平方米,解决3386户、10532人的临迁安置问题。完成12.92万平方米危破房的改造。
“城中村”改制改造工作稳步推进。支持和引导各经济联社做好“城中村”改造规划和土地房产权属登记工作,完成土地登记2754公顷。追缴拖欠农民征地补偿款2379万元。加强“城中村”环卫工作,加大力度改造“城中村”道路、排水设施。
(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全面加强社区警务建设。大力建设围院式管理小区。完成赤岗街、沙园街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试点建设工作。组织开展“粤鹰”、“黄雀”等专项行动。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管理,我区出租屋管理在市的考核检查中成绩排名第一(并列)。全区刑事立案10374宗,下降10.3%,“双抢”、入屋盗窃案件分别下降25.2%、18.1%,毒品犯罪得到了有效控制,群众安全感有所提高,我区综治考核被市评定为“优秀”。
劳动就业工作扎实推进。积极实施促进就业措施,健全就业服务机构,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全区累计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3048人,就业率为75.02%。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组建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举报投诉案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分别下降13%和20%。
社会保障工作有效开展。全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7.7万人次,增长18%。完善了以低保为主体,灾害救助、流浪乞讨救助为重点,医疗救助、慈善事业、社会捐赠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分类救济,发放低保救济金2633万元、基本医疗救助金350万元,为311户双特困户解决了住房困难,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残疾人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我区获得“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称号。
教育事业优化发展。新增等级学校48所、优质学位2.6万个,提前实现公办学校全等级的目标。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投入1000多万元改善东部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加9354万元提高区属教师待遇。投入3800多万元启动教职工住房货币补贴发放工作。扶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区内民办校(园)中已有省、市一级学校6所,区一级学校37所。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建成黄埔古港历史文化景观区,圆满完成了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船来访工作。小洲村入选“自然生态类广东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瀛洲古村游和黄埔古港游2个旅游项目正式启动。完成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发现了珠江后航道太古仓、大阪仓近代港口群和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等重点文物19处。完成联星 “文化星城”项目整体规划设计。建成鹭江群众文化广场。顺利完成参加广州市2006年横渡珠江活动、多哈亚运会火炬传递活动的组织工作。新建全民健身路径36条、健身广场1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面完成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调整,新建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建立三甲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对口帮扶机制,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得到提高。不断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妥善处理了中大附小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加强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有效控制了登革热等疫情的传播。计生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街道无政策外多孩出生、居委无政策外出生“两无”创建活动和住宅小区计生管理服务工作,连续16年全面完成市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
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优化。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对1041间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量化分级评审,开展餐饮业卫生整治行动。开展了无证照生产经营整治、保护知识产权、烟酒盐联合整治、药品市场整治、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打击非法行医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
公共安全得到保证。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街道安全生产监管力量,新建立琶洲、凤阳等15个街道的安全生产监察中队。工商贸企业事故、火灾、道路交通事故等安全事故得到控制,死亡人数有所下降,其中工商贸企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0%。妥善处理了七星岗甲醛泄漏事件。成功防御了“珍珠”等台风和大暴雨。
信访和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扎实开展。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信访总量5125件(次),下降17.57%;群众越级到省、市上访的批数和人数分别下降35%和52%。加强社区信访员队伍建设,密切掌握社情动态。全年共调处群体性纠纷156宗,成功调处143宗,调处成功率为91.67%。
街道工作与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加大对街道的投入,区财政对街道投入2.12亿元,增长37%。建立社区与学校联动、与家庭联手、与社会联合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达标75个,建设星光老年之家29个。开展社区科普、和谐家庭创建活动。
此外,武装、人事、科技、物价、审计、统计、保密、交通、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台湾事务、档案、妇女儿童等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发展。
区政府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区政协通报情况,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共办理省、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建议和提案153件,办复率100%,满意率96%。“五五”普法工作开局良好。我区被评为省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加强廉政建设和行政监察工作,完成对城管大队等部门的行风评议,对官洲国际生物岛复建房和拆迁补偿资金的划拨以及区机关新办公大楼、区法院办公楼等项目进行监察,促进重大工作事项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廉洁高效。加强制度建设,各项政府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等各项制度。
各位代表,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所取得的进步,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我区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取得的。在此,我代表海珠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驻区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我区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有待优化,第三产业发展亟待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7年工作任务
今年是加快我区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区“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面临比较有利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市委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中调”战略,给我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奋发进取,努力实现新一届区政府的良好开局。
今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五彩海珠”目标,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全力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抓住“中调”机遇,加快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努力促进以琶洲会展经济为龙头的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构建生态型人居环境,加快“万亩果林”生态区保护建设和河涌整治、道路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着力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4‰以下,增加就业岗位0.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在70%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以发展琶洲会展经济为龙头,促使区域经济实力有更大的提高;着重从“调优”、“调高”、“调强”、“调活”的方向努力,推进“退二进三”产业调整战略,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重点支持发展三大经济区域。一是东部琶洲国际会展商务区。抓住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机遇,利用交易会资源,发挥会展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完善会展中心周边地区商务配套设施,引导该区域及周边经济联社发展商务、贸易、金融、餐饮、酒店等产业,形成以会展业为中心、上下游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发挥保利国际广场、香格里拉大酒店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的带动作用,大力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利用广州电视观光塔建设的机遇,加快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的整治建设,提升该地区的商务档次。二是中部特色商贸区。推动广州大道南沿线地区专业市场群发展,努力建成一个集会展博览、批发、物流、配送、信息交流、商旅为一体的特色商贸区。推动该区域纺织品交易、汽车销售、酒店用品批发、粮油批发等专业市场加快改造升级,建设一批交易方式先进、信息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化批发市场。拓展中大纺织商圈产业链,提升品牌效应。三是西部江南西商业中心。发挥江南西作为特色商业街和地铁商圈的综合优势,促进江南西地下商城、光大商业中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江南西、江南大道商业街发展模式,逐步引导商业中心区域延伸到工业大道、宝岗大道、昌岗路、宝业路等主要路段,提高商业规模和档次。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促进自主创新。发挥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带动作用和区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科技实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带动提升我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逐步构建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引导、扶持企业和个人开展自主创新。支持和帮助企业创国际国内名牌、驰名商标。探索设立区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修订完善区科技、工业企业和创意企业扶持、奖励试行办法。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做好科普工作,营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快促进琶洲现代轻工产业高级服务中心、逸景中国纺织行业中心项目建设,抓紧做好项目启动的前期工作。优化区科技产业基地发展,增强中国大学生创业园海珠园区等平台的服务功能。积极扶持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支持推进联星“文化星城”建设。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区域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环境。
坚持落实城市规划引导建设工作。根据“中调”战略,加大力度推进老城区危破房改造规划和“城中村”改造规划编制工作。以新城市中轴线重点项目的建设为契机,深化和完善中轴线沿线地区的规划,引导促进我区中部地区的发展。完善《洛溪大桥东北侧海珠体育中心规划》等文化体育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做好市政重点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大力推进官洲国际生物岛复建房建设和整岛居民搬迁工作。促进新城市中轴线区域发展,配合市加快推进广州电视观光塔核心景观区建设。加快建设江南大道南、江南东路、逸景路、中大布匹市场周边路等道路,续建南洲路、革新路、南泰路等8条道路,改造拓宽工业大道南石岗瓶颈路段等道路。加快行人过马路设施、停车场和港湾式停靠站建设改造,结合地铁二、八号线施工,在江南大道、昌岗路交界口建设下穿隧道。推进珠江后航道滨水地区建设。加快推进旧城区、“城中村”改造。抓好瓦管改造、沙土路改造、“水浸街”黑点改造等一批维修改造项目建设。加强对江南西人防工程等的检查监督。抓紧做好区机关新办公大楼、区法院办公楼、区教育发展中心、区委党校新址、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工作。
积极实施“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切实保护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加大“万亩果林”保护力度,完成龙潭果树生态公园建设,推进瑞宝、东风果树生态公园(暂定名)建设。争取市立项建设琶洲塔公园、新光快速路沿线绿化工程等项目。推进仑头村仑头生态公园改造、土华村华泰路两旁绿化改造等工程。巩固和发展广州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切实解决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油烟、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继续开展对重点污染源的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和完善生态环境体系。加大截污和河涌整治力度,完成黄埔涌、龙潭涌整治任务,加快西碌涌、康乐涌(桥头段)整治工作,推进南基涌、人纸涌等截污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积极配合市落实珠江堤岸防护达标工程。深化果树保护区河涌水系规划方案并逐步推进实施。
全面完成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城市管理年活动各项工作任务。加大力度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围绕今年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动员全区力量,深化卫生街区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城中村”、集贸市场、河涌等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有效遏制“六乱”现象,落实严格的责任追究制,严控和查处违法建设,营造整洁有序、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系统,落实食品安全准入制度。继续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农贸、肉菜市场升级改造,不断完善市场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切实保证出租屋符合消防管理条件率达到100%。健全流动人员信息化管理体系,全面实现流动人员信息化管理。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察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加大对重大隐患的排查整改力度,全力抓好对无证照生产经营场所的安全检查和整治,继续深化以道路交通安全、企业消防安全、建筑施工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四项主要指标(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呈全面下降态势。
加强街道社区工作,发挥基层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作用。逐步加大对街道的投入,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服务社区居民群众等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规范街道财务管理和经营性资产管理。把社会管理的基点放在社区,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推进“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抓好南华西街聚龙社区、沙园街广重社区、华洲街小洲社区和昌岗街晓园新、跃进南管理小区等平安和谐试点社区建设工作。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增加旧城区的文体、绿化、停车场等城市公共设施。完成海印南社区、草芳围社区等社区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完成44个社区创建达标任务。
(三)积极促进各项民生以及社会事业发展,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文明社区建设,加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广泛开展“书香海珠”系列活动和诚信建设实践活动。继续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扎实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继续落实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加大再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拓展就业渠道,重点抓好“农转居”和失业人员就业培训。实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70%以上,“4050”人员、特困人员再就业率达55%以上,“零就业家庭”每户1人以上就业率达95%以上,“农转居”人员就业率达60%以上。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工作,从源头减少和解决劳动纠纷。强化社会监督,逐步建立用人单位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示制度。健全工资监控系统,探索企业欠薪预警机制,在建筑行业建立欠薪储备金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全面推进“农转居”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建立和完善灾民救助、残疾人康复、城市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住房援助和法律援助等相关制度,做好对困难人员的救济工作。实施对困难家庭人员的医疗救助。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网络,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平安钟系统建设以及社会福利院、老人公寓的扩建装修等工作。建立优抚对象信息数据库,实行跟踪管理服务。规范慈善基金的募集和管理。完善残疾人信息数据库,全力推动残疾人康复工作,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认真落实安居工程。完善房屋安全监控和日常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对危旧破房的督修和改造,完成4.8万平方米的2004年在册危破房改造任务。做好滨江西海天四望危破房改造工程。加快启动南华西地块危破房成片改造一期工程,做好二期工程的摸查分析工作。积极推进洪德五巷等小面积及零散危破房改造工程。完成南边路小学等学校危房的改造。推进老城区物业管理工作,实现老城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50%。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公安的投入,今年增加4116万元的公安经费。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加大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治安整治力度,构建群防群治网络。用两年时间完成围院式管理小区建设工作,今年完成50%以上的建设任务,具备条件的街道力争在今年全面完成。完成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确保刑事发案持续下降,“双抢”和入屋盗窃、盗窃机动车案件均实现两位数下降,确保群众安全感有明显提高。
认真做好信访和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加强三级信访网络建设,完善首办责任、领导接访、信访督办以及信访和维稳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认真开展民生信访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基层信访和维稳队伍建设,把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切实解决在基层,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加大对征地拆迁、劳动纠纷等热点难点问题的排查力度,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不断开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推进北山小学、仑头小学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东部学校的扶持力度,逐步使全区学校实现硬件配备、信息平台建设、教师培训与发展机会的三统一。深化教育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区“名教师名校长”评定制度。进一步扶持和规范管理民办教育。完善助学机制,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
努力抓好医疗卫生工作。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改造建设。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试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药品集中配送、零差率销售工作,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成区疾控中心改扩建工作,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扎实推进计生基础工作,整合人口信息资源,提高计生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效率,稳定低生育水平,重点加强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和巩固街道文化站、地区文联的建设和管理。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积极推进文化广场和城区雕塑小品建设,建成潘鹤雕塑园,重设洲头咀抗英纪念雕塑。配合市完成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纪念馆、大元帅府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立项建设市华侨博物馆。完成“十香园”修缮重建工作,办好“岭南书画艺术节”。 支持海幢寺完善寺院规划建设,支持纯阳观举办道教文化艺术节。抓好小洲村岭南水乡、太古仓、大阪仓和滨水旅游休闲观光带的建设。完善黄埔古港用地手续,挖掘“粤海第一关”千年商埠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影视、传媒、艺术、音乐、娱乐等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加大社区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力度,争取新建30条以上的全民健身路径。做好洛溪大桥东北侧体育中心场馆建设的前期筹备工作。启动建设海印桥南体育文化广场。
(四)坚持民主法制,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健全落实政府部门、街道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对口联系制度。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继续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实施“五五”普法工作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学法、用法氛围。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政令畅通。深化政务公开,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加快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切实整合公安、消防、劳动、工商、税务、计生、出租屋管理等服务资源信息,实现各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加强财政管理,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各项改革工作。加大对公共事业和街道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行政监察、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大力治理商业贿赂。
同志们,广州市实施“中调”战略为海珠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为实现“五彩海珠”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