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参观“热”潮撞上预约“冷”墙
每逢节假日,文博场馆人头攒动,“热”出新高度,但推行已久的“先预约,再参观”模式,却持续引起游客的吐槽、投诉,成为挡在“热”潮前的一堵“冷”墙。
文旅热潮下,预约制实行与否的“度”在哪里?如何控制人流量?如何保障安全?2025年广州市两会召开在即,来自广州民进的市政协委员郭东文建议,平衡参观“热”与预约“冷”的重点在于,各场馆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兼顾现实资源和参观体验,科学评估,改进和提升参观体验。
整合周边资源
文商旅融合发展
参观“热”潮撞上预约“冷”墙,究竟为何?
郭东文通过网络上公开的信息,结合实际管理经验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文博场馆总体数量有限,面对节假日集中出行的潮汐客流,容易出现供需失衡,且预约过程不规范、不统一,流程烦琐,存在“黄牛”倒卖等利益链条。
对此郭东文建议,以更加多元、更高标准,丰富个性化、品质化的文博场馆建设,并对现有热门场馆进行适度提升、扩容,完善配套,同时加强文博场馆、旅游景区、商业载体等的资源整合,“串珠成链”“点面结合”“片区联动”,形成更有宽度和深度的承载空间和消费场景,实现文商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供给侧问题。
文博场馆的建设属一次性投入,优质开放服务则需要持续的足额投入。郭东文表示,客流量小、不实行预约的场馆,可做好应急预案,通过加强历史经验、实时信息的综合研判,确保有效应对偶然的突发人流量高峰;客流量大、实行预约的场馆,则要做好预约制度的建设、预约系统的打造,推行以线上预约为主、线下排队为辅,规范、有效、便捷的预约服务,让每一个游客都能找到“方便之门”,防止不法利益链条的形成;进场馆参观的后端,管理方增加现场秩序维持、人员疏导管理等投入,以“绣花”功夫做好服务,为游客提供最佳参观体验。
分析观众画像
提供精准服务
郭东文提出,通过大数据、实时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做好动态监测,分析客流趋势,分别向游客、职能部门推送所需的历史、现在、未来等不同维度的关键信息,为各自做好行程规划、工作计划提供参考,合理分配时空、调度资源,引导分流客流,平衡供需关系。
郭东文强调,在不侵犯隐私、不增加工作量、不降低效率的前提下,优化场馆参观安全防范手段,推行实名制参观,或以身份证等有效证照作为通行凭证,或依托公安人脸识别比对无感系统,有效甄别意识形态、反恐防暴的人员风险,确保场馆开放的整体安全,在遇到公共卫生等需溯源的情况,能快速、精准找到相关人员;同时,通过合理有限度的实名,实现观众年龄、地域、性别等基本画像,以便管理方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供更符合场馆观众特点的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