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善经济时代到来,广州如何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今年的广州两会上,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雷建威从商业向善角度,给这一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善经济将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雷建威告诉记者,“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显现,从教育到健康、从健康到个体发展,再从个体发展到养老,正衍生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而社会企业这一新业态,恰恰是激活善经济的重要实体。”
“社会企业指的是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优先目标,依靠提供产品或服务等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或其他法人主体。”雷建威进一步解释,区别于传统的公益组织和商业机构,它保持着公益组织的使命愿景,同时,引入了“商业”元素的思考,形成了可持续的“造血”能力。目前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地方开始培育社会企业,将公益慈善的发展势能转化为发展善经济的新动力,有的地方社会组织培育出了残障人士的餐饮店,有的地方将无障碍服务做成普惠产品。
以追逐利润为唯一目标的企业很难在善经济的领域立足。值得关注的是,广州虽然有着浓厚的公益慈善环境,慈善实体和慈善服务基础扎实,但公益慈善的发展势能一直难以有效转化为善经济的潜能。雷建威表示,近年来,社会企业行业已成为不少城市服务民生需求、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支创新力量。其中,成都市的社会企业在2023年营业收入超8.27亿元,吸纳就业7391人,受益人群超250万。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推动社会企业的认定。实际上,成都早在2021年已经发布了地方的社会企业培育发展管理办法,涵盖评审认定、政策支持、管理服务、构建生态系统等内容。雷建威建议,广州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成都的经验。
雷建威建议,一方面可以加快出台社会企业的认定办法,明确社会企业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和认定标准,确定社会企业动态准入与退出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全面、细致、具有针对性的社会企业监管原则与规范体系,增强社会信任度;另一方面,配套实施一系列具体且操作性强的政策支持措施,进一步激发社会企业的活力,让更多公益组织跳出“项目制思维”,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