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广州两会
立良法 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谋善治 让“电鸡”跑上法治轨道
  • 听全文
  • 2025-02-19 10:33:51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2024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立法项目18件,表决通过13件,备案审查39件规范性文件……沉甸甸的立法“成绩单”背后,是实干笃行者的责任与担当。

  为低空经济、自动驾驶添“法治”双翼,是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硬脊梁”的春风化雨;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项地方性法规,是收集两万份调查问卷、逐条研究3000余条意见后的“最大公约数”;让560多万辆“电鸡”跑在法治轨道上,是敢接烫手山芋、心系民生的“勇破困局”——

  过去的一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推动高质量发展之法、立助力全面深化改革之法、立保障民生改善之法,浓墨重彩书写着良法善治崭新篇章。

  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落户南沙

  《南沙条例》放权赋能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大国重器助力探索地球深部奥秘的科学未来;全年新设企业数同比增长165.7%、增速全市第一;15%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累计兑现红利超12亿元……南沙,正持续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全力打造“未来发展核”,擘画“湾区之心”新蓝图。

  新机遇的背后,是制度上的解缚。

  “为实现《南沙方案》关于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推动创新发展、打造优质生活圈的目标要求,有必要通过立法将省、市有关权限赋予南沙行使,支持南沙进一步改革创新。”2024年初,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召开《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简称《南沙条例》)新闻发布会,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南沙条例》的立法背景。

  《南沙条例》突出放权赋能,明确根据南沙建设发展需要,按照“能放则放”的原则,最大程度将有关权限依法下放,调整由南沙行使。

  《南沙条例》以立法破解南沙管理体制机制与建设发展需求不相匹配,与港澳和国际民商事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够紧密,跨境要素流动不够顺畅等问题,同时将南沙在推动科技创新、深化开放合作、支持港澳参与建设等方面积累的有益经验上升为法规条文,为南沙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还会同市、区有关部门开展《南沙方案》落地法律堵点分析专题研究,形成《关于港澳建筑业跨境服务法律堵点问题的分析》《关于落实“港澳医师、护士南沙执业”的堵点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成果,报送国家、省有关部门,获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

  2024年3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广东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广州市首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

  “在南沙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有利于将大湾区居民和市场主体所面临的三个法域中涉及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问题,通过立法直通车反馈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肖胜方表示,这是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最独特的优势。

  近一年来,广东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原汁原味”传递粤港澳大湾区民声的“立法直通车”,开展海商法等17项立法意见征询,反馈立法意见建议150余条。

  “敢接烫手山芋”

  “电鸡”立法勇破困局引全国关注

  麻石板路、骑楼、满洲窗——以“绣花”功夫微改造后的永庆坊,传承历史记忆,焕发现代活力。

  “绣花”的妙喻,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生动诠释。在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模式上,广州走出了一条“绣花式治理”之路,并制定《广州市绣花式城市治理规定》。

  针针“绣”在实处,《规定》把城市治理工作落细为计划年度化、任务清单化、落实责任化、监督制度化、奖惩公开化,压实每一环节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反映城市治理问题有呼必应,派单必办。

  久久为功,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精度、温度,铺展城市发展、人民幸福的美好蓝图。

  2024年,广州多部法规勇破困局,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面对“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量超过560万辆,交通违法居高不下”的局面,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敢接烫手山芋,敢啃硬骨头。

  “广州市电动自行车总量大、增速快,电动自行车违法改装、擅闯红灯、超速行驶、违规充电停放等成为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安全隐患,亟需定规则、明职责、治乱象。”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同志表示。

  安全就是发展,就是民生。以法治为其拧紧“安全阀”,已成城市刚需。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敢于对社会敏感问题动刀子,制定《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立足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理,对非法改装、超速行驶、擅闯红灯、违规停放充电、外卖骑手管理等突出问题作出刚性规定,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频道、多频次集中报道。

  管好电动自行车意味着要处理“既要又要”“两难多难”等复杂矛盾,《规定》既划红线又强保障,疏堵结合、刚柔并济,强化电动自行车“有路走、有地停、有电充”等配套保障,避免“一刀切”、简单化,更合理、更精细、更长效。

  《规定》探索“疏治结合”,平衡“安全与便捷”,为老百姓依法使用电动自行车提供便利,为解决超大特大城市治理难题提供“广州方案”。

  翻看2024年度“立法成绩单”,鲜明体现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条款更具刚性,力求有效管用”:

  修订《广州市违法建设查处条例》,提出违法建设零增长,凡新法实施后出现违法建设的,一律倒查责任,严肃追责;

  制定《广州市政务服务条例》,全链条作出详细规定,实行工作日预约延时服务、周末节假日错时应急服务,排队等候时间可预查预判,让群众办事更加便利、营商环境得到制度性改善;

  制定《广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着眼化早化小,体现人文关怀,压实各方面化解责任,规定在服务中发现有极端倾向的人或事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维护社会稳定。

  “打开发展新天地”

  为低空经济、自动驾驶添“法治之翼”

  空中,广州天德广场至广州塔载人试飞航线,开启跨江通勤新模式;地面,智能网联汽车已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人驾驶汽车稳稳穿梭于车流之中……传统出行模式被颠覆的同时,也带来了万亿规模的产业“新势力”。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是未来所在、大势所趋,也是当下所需、发展所急。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广州瞄准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产业新赛道,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硬脊梁”,点燃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

  面对大机遇,书写大文章。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制度痛点、发展难点、创新堵点,强化制度供给。2024年11月29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广州市数据条例》三部地方性法规。

  “通过新兴领域立法‘双响炮’‘及时雨’,向‘新’提‘质’,为推动广州在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发展新赛道上‘跑得更快’‘飞得更好’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同志表示。

  制定《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对产业发展、道路测试、全域开放、商业运营、交通规则及事故责任认定等作出原创性规定,为广州在智能网联汽车赛道上跑在前列提供有力法治支撑。

  广汽研究院副院长、智能网联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梁伟强表示,出台《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有助于企业开展自动驾驶测试和运营,也为自动驾驶运营向更深入、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高标准推广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相信在法规的推动下,广州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广州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莫璐怡对《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的出台感到欢欣鼓舞。

  广州目前有300多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69家核心企业,形成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条。2024年5月,广州市印发《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全市低空经济整体规模达到1500亿元目标,同时强调健全规则制度体系的重要性。

  “《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是破解广州低空经济发展卡点堵点的客观需要,也是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机遇、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必然要求。”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同志表示。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立法工作专班,深入分析制约广州低空经济发展的卡点堵点,就空域怎么供、地面设施怎么建、空中飞行怎么管、应用场景怎么开发、安全飞行怎么保障、相关产业怎么带动等创设规定,力求广州低空经济发展先行一步、赢得先机。

  “为低空经济立法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副总裁薛鹏认为制定《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适逢其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清晰明了的指引,为企业进入市场、低空飞行器商业化落地等扫清了许多障碍”。

  而制定《广州市数据条例》,则聚焦于破除部门间数据壁垒,建立行业数据交流机制,最大限度促进数据要素流动,为数据要素优化配置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践行开门立法

  每一部法规都满载民意

  立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回看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这一年的立法过程,每一部法规、每一个条款,处处都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细节,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的法规也由此产生。

  2023年,广州市人大代表徐嵩和三十几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广州率先制定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条例的立法建议》。

  “建议的提出和办理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广州人大在地方立法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徐嵩表示,从立法前到立法中,代表们进行了很多调研,深入中小学、专科医院、社会组织,与建议承办部门反复沟通,参加多场论证会、座谈会等。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牵动着万千家长的心。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收到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回复的调查问卷近20000份;在广州市人大官网、微信公众号公开征求意见,阅读量达2500万人次;召开立法论证会10余场,多次召开校长、班主任、家长代表专场座谈会。逐条研究3000余条意见,对合理可行的意见建议均予以充分吸纳。

  “立法就是在矛盾的焦点上‘砍一刀’。”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同志表示,制定《条例》的过程就是平衡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过程,《条例》最终凝聚了社会各界共识,利益各方取得了“最大公约数”。

  2024年11月,《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出台。作为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项地方性法规,《条例》以立法形式率先回应学生心理问题“怎么预防”“怎么发现”“怎么诊治”和健康促进工作“怎么保障”等难点问题,教育部将其作为可复制经验向全国推广,入选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

  电动自行车立法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立法参与。历时18天的线上线下立法调查问卷,点击量超过2000万次,回收问卷5万多份,参与者中电动自行车使用群体和没有电动自行车的群体各占一半,超过8成的赞同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

  “我们坚持全面覆盖与精准滴灌相结合,不仅听取市民群众、专家学者、行业协会和销售商的意见,也多次听取外卖平台企业和骑手的意见。”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同志表示。

  最后,电动自行车立法收到12万条意见建议,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收到的全部意见汇总整理,逐条认真研究、充分吸纳。经研究、论证后,删除了法规草案中的相关条款。还有意见认为,外卖等即时配送企业计算配送时限,未考虑外卖小哥上楼、等候电梯等情况,建议对企业科学合理设置配送时限提出要求。

  经过研究讨论,对55个条款作了100多处修改。法规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的共识,也让这部备受关注、意见纷纷的法规得以平稳出台实施。

  打通民意表达“最后一公里”,离不开基层立法联系点阵地的建设。

  2024年,全市新设广州图书馆、市企业联合会等27个基层立法联络单位。依托联系点、联络单位共开展实地调研近20次,收集各方面意见建议2000余条,吸收采纳1000余条。充分调动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的积极性,各级人大代表全年提出立法意见4万余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