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广州“十四五”规划

第十三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

  • 听全文
  • 2021-06-18 17:31:05
  • 来源: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分享到
  • -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建设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教育新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城市。


第一节 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健全“市统筹、区为主、镇(街)参与”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按照就近管理、精准施策的原则,办好“家门口”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多渠道扩大公办幼儿园资源,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基本满足常住适龄儿童入读普惠性幼儿园的需求。落实幼儿园规划布局,加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学前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标准和教研指导体系,提升学前教育办园质量。高水平建设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加大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力度。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适度超前规划布局义务教育资源,强化政府依法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供给。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校园改扩建和新校区建设,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完善集团化办学183体制机制,培育一批优质特色教育集团。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整体提升育人质量。推动各区以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为主安排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入读。

  三、加快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培育一批特色普通高中和若干所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中学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建设一批新高中,支持优质高中跨区办学。推进落实高考综合改革,开展分类分层教学。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示范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战略合作,联合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四、推动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

  提升特殊教育安置水平。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健全多元安置网络,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推动特教班及资源教室规范发展,促进融合教育实验园及实验校内涵发展。加强课程开发,建立完整的区域特殊教育发展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继续落实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将特殊教育纳入社会福利彩票收益使用范围。办好专门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和公检法司等多部门协调联动的运行机制,加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

  

第二节 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创新发展

  一、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具有广州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适度扩大专业硕士、博士培养规模。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推进中高职组团集群发展。高标准建成广州科技教育城,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十四五”期间,力争打造1—2所应用型本科(职业本科)学校184

  二、推动职业教育增值赋能

  促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支持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打造一批省级以上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产业发展。以世界技能大赛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建设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广州)研究中心。加强职教集团和产教联盟建设,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化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示范专业和校企合作项目。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加强社会培训。

  

第三节  加快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化发展

  一、以“双一流”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

  加强与在穗省、部属高校合作,支持在穗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打造一批原始创新能力强的高峰学科。加快建设广州交通大学,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积极引进国(境)外一流大学来穗合作办学,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支持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二期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我市重点产业,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师范”185改革创新,建设一流专业,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学科专业建设。

  二、提升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水平

  推动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持市属高校适度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与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鼓励高校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对接产业需求加强引领性应用研究。支持高校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城市创新发展能力。

  

第四节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成长阶梯式培养体系,培养集聚更多优质师资资源。建立健全教师交流制度。建设专业化创新型校长队伍,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高水平教师(校、园长)工程,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186(“一体化”教师187)机制,打造高水平创新型高等教育教师团队。

  二、优化教师管理制度

  创新规范教师编制管理,增加并合理调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职员的编制总量,适当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探索教职员编制实行单列管理、专编专用,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职员编制动态调配。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深化各级各类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加强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管理。依法依规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

  

第五节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一、深入推进各领域重点改革

  创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过程性评价实施办法,完善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化“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改革,加强科学教育,深化体教融合,推动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发展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公共卫生、心理健康和挫折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健康人格培养。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系统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导向。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有序引导社会参与学校治理。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完善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全面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支持各类民办学校规范办学特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二、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优化产教融合规划和资源布局,降低校企双方合作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产教融合重大平台建设,完善产教融合深度发展体制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打造北部、中部、南部三个产教融合集聚区,建设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鼓励校企双主体建设产业学院。

  三、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

  健全市、区、镇(街)、居(村)四级终身教育供给体系,完善各类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和培训系统,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打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互衔接和学分互认。加强终身学习资格框架和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支持广州开放大学建设全国一流新型开放大学。提升高校、社区学院服务社区教育功能,加强校企社政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联动发展。做优做强老年教育事业,建设市级老年大学和区级老年学院。完善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完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健全终身学习质量保证体系。

专栏20 “十四五”时期教育现代化重点工程

一、新时代高水平教师(校、园长)工程。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工程,完成150名“教育家型教师”、1500名“卓越教师”、22000名“骨干教师”培养目标。

二、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新增基础教育学位40万个,其中公办基础教育学位30万个。在全市培育2个省级“市县科学保教示范项目”、25个省级“幼儿园科学保教示范项目”,培育一批特色示范高中。加快广东实验中学东平校区、华师附中知识城校区、广雅中学花都校区、执信中学天河校区、清华附中湾区学校、天河外国语学校智慧城校区、启明学校新校区等建设。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工程。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新增建设20个具有行业示范引领、就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示范专业和校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水平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加快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加快广州科技教育城建设。

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水平建设工程。支持在穗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一期、广州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二期、广州医科大学新造校区二期、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建设。

五、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工程。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新增一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新增若干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等国际学校。培育创建一批教育国际化示范校。新增缔结国际及港澳台姊妹学校50对。吸引更多的国际及港澳台学生来穗就读。

六、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和装备建设工程。全市100%中小学开展智慧阅读,人工智能课程改革工作100%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和实验教学能力提升,探索建设3个教育装备改革创新实验区。


注解:

  183、集团化办学:将一所优质品牌学校(核心校)和若干所其他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教育集团)的办学体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核心校为龙头,推动集团内各成员校同步、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184、应用型本科学校: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应用型本科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本科培养占较大比重。

  185、“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师范”:2019年4月,教育部相关部门发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明确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师范”等建设,引导高校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工科”对应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将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要,加强战略急需人才培养。“新医科”作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要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提升全民健康力。“新文科”建设则是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新师范”是指在传统师范教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高水准、更系统化、更智能化、更具开放性的教育。

  186、“双师型”教师:2019年教育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建设。

  187、“一体化”教师:按照一体化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规范,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