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街道办事处,区府直属各部门:
区教育局、区发展改革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残联《广州市天河区“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业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3月11日
广州市天河区“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区教育局 区发展改革局 区民政局 区财政局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区卫生健康局 区残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21〕60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广东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粤府办〔2022〕20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教育局等部门广州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穗府办〔2023〕3号)精神,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特殊教育发展规律,以高质量、适宜融合为目标,加快优化特殊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努力使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紧紧围绕“办好特殊教育”以及天河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办好符合天河实际、具有天河特色、代表天河质量的新时代特殊教育。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巩固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持证残疾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高中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入学机会持续增加。特殊教育学校全面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招收残疾学生5人以上的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全面建成,特教班数量稳步增长。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改善。融合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区、校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全覆盖,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合。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构建特殊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形成适宜每一名特殊儿童和青少年、公益普惠、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教育天河模式。
二、优化特殊教育体系
(一)巩固义务教育。
坚持“全覆盖、零拒绝”的原则,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要求,到2025年,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8%,确保免试就近入学。一是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以融合教育发展为导向,以普通学校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主阵地,招收能够适应普通教育的轻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探索孤独症儿童助教陪读制度,依据政策落实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特殊教育服务。二是普通学校特教班就读。结合地理位置布局,在现有广州市天河区御景小学和广州市天河中学猎德实验学校特教班的基础上,增加3所学校(小学2所和中学1所)开设特教班。三是特殊学校就读。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学位供给,由天河区启慧学校(下称“启慧学校”)集中招收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四是送教上门服务。由特殊教育学校和开设特教班的普通学校负责对不能到校入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重度或极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学籍注册和日常管理。由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指导各接收学校探索购买服务、教康结合等多种形式的送教上门工作,确保残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合理控制接受送教上门服务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到2025年,将接受送教服务的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比例控制在10%以内。
(二)完善学前教育。
加强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多措并举确保学前持证残疾幼儿入学率达到90%。一是在启慧学校开办幼教班,招收智力障碍幼儿;二是在广州市民政局幼儿园和广州市天河区华港幼儿园开设特教班,每年新增班额,面向全区招收残疾幼儿;三是培育学前融合教育实验幼儿园,就近接收片区内残疾幼儿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每年新增1所融合教育基地园。资源教室除服务本园幼儿外,有义务向本街道以及周边2—3个街道的随班就读幼儿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四是安排区内教育部门办幼儿园的学前融合骨干教师为区内残疾幼儿就近开展送教上门工作。
(三)扩大高中教育。
一是普通高中与普通中职校通过随班就读的形式招收符合入读条件的残疾学生,逐步提高轻度听力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等残疾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率。二是大力发展高中阶段轻中度大龄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在天河职业高级中学开设残疾人职业教育部,每年开设两个启能班,专门招收智力障碍、孤独症、脑瘫等残疾学生入读,并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市场需求开设适合的专业,确保特殊学生获得适合的职业技能。
三、促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成立天河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依托启慧学校成立天河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下称“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是跨学科、多功能的特殊教育研究与服务专业机构,负责本区域特殊教育教学、科研、教师培训、资源开发和康复训练的组织统筹;负责对本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随班就读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联动,高标准推进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秉持“资源共享,相对独立”的思路,在最大限度共享启慧学校现有康复训练设备和场室的基础上,单独规划设置办公区域,单独安排工作经费。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由启慧学校校长兼任,设副主任1名(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兼任),负责指导中心日常工作。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根据工作需要指导中心设专职工作人员3名,专职人员由指导中心根据工作需要调配;兼职人员由指导中心根据工作需要聘用。
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提供支持、服务社会”为宗旨,研究区域特殊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整合特殊教育各类资源,提供特殊教育方面的决策咨询服务和实践指导,搭建特殊教育交流和发展平台,推动区域特殊教育发展。主要担负落实特教联席会议部署,协助制订区域特教资源规划,指导融合教育环境建设,组织实施教育诊断与评估,集中统筹转介安置区内特需生源,提供学校个别化教育指导,进行区域特殊教育评估与管理,开展特殊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等职责。
(二)加快建设校级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
依托设有资源教室、特教班的普通学校,因地制宜建设校级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原则上在天河区21个街道各建成小学或初中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至少1个,并依托天河职业高级中学设置职业教育融合资源中心。校级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主要承担本校及本街道内资源教室与随班就读的资源整合共享、教育教学指导等工作,配合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落实各项特殊教育相关工作。
(三)推动特殊教育集团化发展,促进普特融合。
发挥区特殊学校品牌、师资和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合作建设教育发展共同体,组建启慧学校+融合教育示范校的教育集团,集团以启慧学校为领衔校,以开设特教班的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效果好的普通学校、职业学校等为成员校。深入探索融合教育资源共享、教研交流与合作,发挥教育集团整体优势,扩大优质资源覆盖,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促进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
加强教育与医疗保健、康复训练的合作。加大省市区“辅助器具进校园工程”的政策宣传,由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对接区残联,指导服务有需求但尚未适配辅助器具的启慧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等学生进行辅助器具的申请、适配等工作,建立台账,做好查缺补漏,应配尽配。
利用好省、市级数字化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资源平台,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进特殊教育“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
四、强化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一)组建特殊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由区教育局会同区卫生健康局、区民政局、区残联,建立由教育、心理、康复、社会工作等方面专家组成特殊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天河区特殊教育发展的各类政策及特教规划制订、专项建设、过程指导、质量评估、专业研究等提供科学的咨询和合理化建议。
(二)加大财政投入。
保障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对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及多重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普通学生标准的10倍拨付;对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普通学生标准的5倍拨付。对普通学校(含幼儿园)通过新建资源教室、特教班(含中等职业学校特教启能班)增加特殊教育学位资源的,可分别给予每间20万元、30万元的市级补助,用于开展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资源教室和特教班场地建设、教师培训、转介安置等,促进特殊教育内涵发展。继续实施特殊学生基础教育阶段15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1.5倍课本费补助。
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区关于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结合实际适当核增绩效工资总量,继续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教职工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在绩效工资总量内对普通学校(含幼儿园)承担随班就读任务的班主任(主班老师)、主科教师(副班老师)和其他科任教师(保教老师)分别按不低于200元/月、150元/月和100元/月标准发放补贴。对承担送教上门服务、巡回指导任务的人员适当给予工作和交通补贴。
(三)改善办学条件。
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制定《天河区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工作方案》,盘活区域资源,完成启慧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布局资源教室,实现全区招收残疾学生5人以上的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全覆盖。资源教室除服务本校学生外,有义务向片区内随班就读不足5人的学校开放,将特殊教育资源辐射片区所有随班就读学生,实现共享发展。利用天河职业高级中学现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资源,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落实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和中职学校无障碍设施建设,全面建成“无障碍校园”。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落实省特殊教育教职员编制标准。为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配齐配足教职工,加大随班就读教师配备力度,通过区管校聘制度建立资源教师区域内统筹调配机制,为每个随班就读资源教室至少配备1—2名专职资源教师,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落实专职资源教师“专人专职”,满足随班就读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二是持续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参照教育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构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准入机制。每年举办天河区非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培训班,对区内承担特殊教育工作的非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提供不少于80学时的特殊教育课程,培训结束后发放结业证书;分级分类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将融合教育内容纳入普通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针对随班就读相关教师进行基础培训和跟踪指导。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在现有荣誉称号评选中对特殊教育教师予以倾斜。
三是加强特殊教育师资梯队建设。培养造就具有特殊教育先进水平的骨干教师、资深教师、青年教师团队。遴选特殊教育骨干教师作为学科中心组成员和核心组成员。选拔特殊教育专业的资深老师作为兼职巡回指导教师,开展对区域融合教育的指导。搭建教研科研平台,努力创设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五)促进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
加强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建设。为区内特殊学生制定满足其个体需求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实现“一人一案”。以启慧学校为主体持续探索国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打造区域特殊教育课程品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特殊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培养层次,提升区域特殊教育课程品牌建设的辐射面和号召力。
对接广东省特殊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分两批遴选随班就读工作基础好、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在随班就读工作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在同类学校中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示范校和示范园,由区教育局认定“天河区随班就读示范校(园)”并授牌。鼓励随班就读示范校(园)开发融合教育区域课程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
(六)开展常态化特殊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教育部《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及省市特殊教育质量监测相关要求。编制天河区特殊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在质量监测指标中纳入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内容,由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定期反馈质量检测结果,形成特殊教育质量评估意见和改进建议,进一步保障特殊教育服务的质量。
(七)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强特殊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区级特殊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并与省、市特殊教育资源平台对接,充分实现信息化数据快速交流和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建立特殊学生学习电子档案,收集学生从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的全部资料,为其康复干预、转介安置以及就业指导提供依据。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特殊教育培训、教师研讨、家长服务等,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正确发展方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确保特殊教育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实现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根据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各项目标,压实责任,抓好落实,有效调配资源,统筹平衡,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稳步发展,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依法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完善特殊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制定学前、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随班就读生均经费标准。优化教育经费支出,加大特殊教育经费统筹力度,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提高特殊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三)广泛宣传引导,营造社会融合氛围。
重视社会融合氛围的建设,打造有利于特殊教育、就业与生活的社会环境。大力宣传普及特殊教育知识、方法和教育政策,广泛宣传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和残疾人优秀典型事迹,引导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充分认识特殊教育对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促进社会接纳,营造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