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设精明增长的紧凑城市、精致城市,让城市焕发经典名城魅力、展现时代花城活力。
第一节 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加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强化规划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和操作性,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国土空间底线管控,科学配置国土空间资源,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构建适应广州未来发展的美丽国土空间格局。
一、健全“三区三线”134空间管控机制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健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线”管控体系。建立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利用新机制,提高规划设计管理水平,实施规划“战略留白”135。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探索“留白增绿”136规划管理创新政策。划定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全面建立“田长制”,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促进“两带一区”优质耕地137集中连片保护,探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异地有偿代保模式,争取国家支持将国务院授权省批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广州实施。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引导城镇紧凑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争取国家支持按国土空间规划期实施的用地规模和指标总量管控模式138。
二、塑造“一城多面”岭南特色风貌
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杜绝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推动分级分区实施城镇空间开发管控,坚持保老城和建新城相得益彰,注重营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历史文化与时代特色共生的岭南城市特色风貌。维护中山纪念堂、沙面等历史城区传统空间轮廓,保护平缓有序的古城天际线。严控沿山地带建筑高度,保护城市北部连绵山峦背景,构建山城融合的沿山天际线。强化珠江沿岸的珠江新城等城市重要功能区、风景区天际线管控,塑造起伏有序的滨江天际线,打造世界级精品珠江。提升城市传统中轴线(越秀山—海珠广场)、城市现代中轴线(珠江新城—海珠湖—南海心沙)等景观视廊,强化云山、珠水、花城的整体意象。
第二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一、完善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
以珠江为脉络,立足北部山林、中部都会、南部滨海自然地理禀赋,优化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中部突出数字牵引、国际都会功能,着重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加快城市发展向内涵提升转变,深化城市更新,提升行政管理、科教文卫、数字经济、高端服务等核心功能,增强高端资源配置能力,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世界一流城市中心。南部突出科创引领、湾区门户功能,着重提升南沙城市副中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深化与深圳西部及佛山、珠海、中山联通发展,创建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高品质规划建设莲花湾片区,打造连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东部突出知识创新、智造高地功能,着重建设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打造国家知识中心和中国智造中心,做强增城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促进与深圳优质资源要素畅通流动,积极推动与东莞融合发展。西部突出区域联动、同城示范功能,着重加快广佛全方位深度融合发展,强化交界区结对合作,提升广佛极点辐射力,加快打造广州南站门户枢纽。北部突出城乡融合、生态屏障功能,着重做优做强生态功能、绿色经济,高水平发展临空经济,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提升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质量。优化城市生态网络、交通网络和生产生活网络,促进枢纽、城区、郊区新城之间互联互通和功能互补,完善“中心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美丽乡村”城乡体系。
二、促进各区有序分工和协调联动发展
综合各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各区主体功能定位,明确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联动发展新局面。持续深化“放权强区”改革,加强市对全局性和跨部门、跨区重大事项的决策协调和组织实施。推进跨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统筹跨区产业分工、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产业协同、资源共享、环境共治。
专栏14 “十四五”时期各区发展指引
第三节 建设安全韧性的市政基础设施
坚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一、畅通城市交通网络
建设高密度城市轨道网。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构建高速、快速、普速三个层级的城市轨道网络,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力争达900公里,实现市中心与南沙等外围城区30分钟轨道直达、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60分钟轨道直达。建成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线路,编制实施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加强与周边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推动形成广佛一张网、穗莞多通道、相邻城市中心直达的城市轨道网络格局。实施轨道交通增能改造,创新行车组织,满足高密度网络化运输组织需求。强化轨道交通网和常规公交网融合,动态优化常规公交线路和站点布局。
实施市政道路网络结构性提升工程。完善市政骨架路网,推动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及周边城市互联直通。加快建设海珠湾隧道、空港大道、南沙西部快速通道等项目,实现中心城区与重大交通枢纽、外围组团30分钟直达;推进龙溪大道快速化改造、化龙—开发区西区过江通道等项目建设,实现广佛、穗莞中心60分钟互通。建设城市快捷路二期、同心桥等项目,与新滘路、广园快速、科韵路等构建快捷分流环线,缓解内环路及环城高速交通压力。实施车陂路北延线等主干道路,畅通市政横纵骨架通道。
改善组团内部交通微循环。以中心城区、重点功能区、重大交通枢纽等为重点,强化局部交通微循环。加快建设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工程、如意大桥等过江通道,减少珠江水系对交通循环的阻隔。推进白云四线等交通枢纽周边配套市政道路建设,提升局部网络稳定性。以白云—南海、五眼桥—滘口、开发区—麻涌等为重点,推进玉兰路—港口路过江通道等建设,强化广佛、穗莞联动发展区域交通微循环。大力推进城市风雨连廊系统工程建设,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深化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分类优化重点地区、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等区域停车设施布局,动态设置道路分时停车泊位,缓解小区夜间停车、医院停车等临时性停车问题,加快建设地下、立体停车场,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
专栏15 “十四五”时期城市轨道、市政路桥重点建设项目
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增加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清洁化转型。推进天然气热电联产机组和本地支撑电源项目建设,“十四五”时期,力争新增电源装机容量约530万千瓦,电力自给率达50%以上。稳定西气东输、深圳大鹏、珠海金湾等天然气气源,拓展海内外其他气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及风能,到2025年,力争光伏发电、风电装机规模分别达100万千瓦、16万千瓦。发展氢能产业,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氢能作为化石燃料替代。
推动能源运输设施升级。推进广州电网工程和500千伏送电通道建设,加快建设500千伏楚庭等输变电工程,打造智能电网,提升供电能力及可靠性。完善天然气输配网络,支持智慧管道试点建设,建成天然气利用四期工程,适时启动五期工程,提高主干管网输配能力和覆盖率,到2025年,城镇居民管道燃气覆盖率力争达80%。加强能源储运设施保护,健全隐患排查和整治长效机制。
创新能源供给管理模式。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争取全国性电力交易中心落户广州。深化油气体制改革,探索能源市场交易机制,研究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交易中心和广东天然气交易中心。创新超大城市能源管理新模式,发挥国家“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平台效用,组建能源数据实验室。理顺能源价格机制,研究制定燃气发电差别化气价,争取广州城市高压管网与国家管网直接对接,支持分布式发电项目选择上网模式。
专栏16 “十四五”时期能源保障重点建设项目
三、建立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
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十四五”时期年用水总量控制在48.65亿立方米以内。坚持节水优先,支持工业节水技术改造、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建设,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夯实多流域水源保障体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源水质监测,建成北江引水工程、牛路水库等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形成多水源互为备用的应急调度体系。实施北部水厂二期工程等项目,到2025年,市域设计总供水能力达955万立方米/日。推动中心城区与番禺、增城等区供水联网,提升供水管网整体稳定性。
打造高密度海绵城市139。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到2025年,建成区45%以上面积(以2019年为水平年)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实现自渗、蓄泄得当。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绿地、道路、水系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净化缓释作用。构建生态、韧性、安全的河湖水系,提高城市雨洪调蓄能力,推动新城区、新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等高标准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老城区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实施雨污分流、雨洪资源利用,改善修复水生态环境。
完善防洪排涝体系。以巩固和完善海堤江堤、区域排涝、城镇排水三道防线为重点,加快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按照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要求,建设生态海堤,巩固提升南部江海堤防;聚焦超标洪水、水库失事、山洪灾害“三大风险”,加快推进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理顺内涝防治工作机制。提升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第四节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质增效
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文化传承、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完善城市更新工作机制和“1+1+N”政策体系140,开展城市有机更新行动,实现城市面貌大变化大提升。
一、积极推动“三旧”改造
继续完善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三旧”改造政策体系,采用“连片改造”和“微改造”相结合模式,推进成片规划、连片策划、有序实施,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加快释放科技创新、总部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城市面貌。促进白云国际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重大功能平台、重点商圈及周边区域“三旧”改造,加快罗冲围等地区改造,推进183条城中村改造。以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小区及传统商贸集聚区为重点,推进恩宁路、城市传统中轴线等人居环境工程,基本完成395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27个旧街区改造项目,有序推动旧楼加装电梯。实施306个旧厂房改造项目,推动旧工业厂区向特色园区和创新产业功能混合开发转型。支持黄埔区争创国家“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
二、加快实现“三园”转型
以中心城区、重点功能区为重点,协同推进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中心城区物流园区疏解外迁和布局优化,加快导入高端产业,把“三园”打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功能优化完善承载区、环境改善提升示范区。完善村级工业园转型政策,调动区、街(镇)及村集体参与改造积极性,推进541个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打造一批村级工业园功能转换示范项目。推进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转型疏解,培育一批转型升级示范性批发市场,实现功能转换、业态升级。优化物流用地等支持政策,分类有序推进11个物流园区转型升级,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智慧物流产业集聚区,促进物流中转功能向大型交通物流枢纽集聚。
三、强力推进“三乱”整治
加强违法建设、黑臭水体、“散乱污”场所等“三乱”整治,消除安全隐患,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政策疏导,切实做到违法建设遏增减存,以重要景区、城市门户通道等为重点,基本完成存量违法建设整治。强化河湖长工作机制,巩固拓展黑臭水体剿灭战成果,实现河湖“长制久清”,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水环境。结合“三旧”改造、“三园”转型,持续大力排查和整治“散乱污”场所。
四、完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
加强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合理把握时序节奏,推动征拆工作法制化。创新城市更新资金投入模式,推动实施模式向连片规划转变、经济平衡向区域统筹转变。强化规划引领和全周期管理,将城市更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刚弹结合”规划管控体系,实现规划、实施、监管的全流程管控和评估。优化利益调节和公众参与机制,推动开展旧村庄更新改造房屋拆迁补偿行政裁决试点,探索土地置换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策划实施合理性和科学性。
第五节 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优化城市形态和公共空间设计
对标雄安新区等国内外先进标准,以城市传统中轴线、城市现代中轴线和珠江景观带为纽带,加强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管理。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高品质规划设计城市街区和城市家具141,细致严谨做好单体建筑设计,形成更多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州特色的精品建筑群,使建筑可阅读、街道宜漫步、城市有温度。实施社区设计师142制度,优化文体设施、儿童活动场地、绿色生态街巷等设计。
二、提升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乡环境
提高城市环卫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城市陆域、水域环境卫生治理,重点提升珠江两岸、旅游景点、商业繁华地段、交通枢纽、城市主干道沿线和城郊结合部等环境品质,推进绿化美化亮化艺术化。深入创建容貌示范社区,提升城市容貌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健全市、区、街(镇)、村四级一体的城乡环卫管理机制,理顺环卫管理权责,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推动融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城中村、农贸市场、密闭场所、学校等重点场所、薄弱环节为重点,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创建市容环境卫生示范街。继续推进“厕所革命”。规范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等管理。加强物业服务监管,提高物业服务覆盖率,提升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探索出租屋管理新模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研究出台处罚高空抛物相关法规。健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机制,优化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
三、提高公共设施管养水平
建立“以区为主、市区联动”常态监测评估机制,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143制度,促进“大城市病”治理。加强路灯路牌、公共停车场、消防站、消火栓、垃圾中转站、无障碍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养护,因地制宜配备过街天桥电梯。推进肉菜市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深化地下管网建设管理改革,结合重点区域开发、轨道交通建设、城市更新等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动道路与供水、供气、电力、通信等管线同步建设。加强地下管线信息动态更新和共建共享,保障地下管线安全运行。
注解:
134、三区三线:“三区”指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其中,城镇空间指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农业空间指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生态空间指具有自然属性的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区”突出主体功能划分,“三线”侧重边界的刚性管控。
135、战略留白:在城镇开发边界的城镇集中建设区范围内,为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预留的一定规模的规划建设用地。
136、留白增绿:“留白”指在城镇规划中留出相应的空白地带,为未来发展和绿色生产预备空间;“增绿”指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提高城镇生态涵养容量。
137、“两带一区”优质耕地:从化中部—增城北部农业耕作带、花都中西部—白云北部—增城中南部农业耕作带、番禺南部—南沙北部农业耕作区。
138、用地规模和指标总量管控模式:在不突破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规划期末用地规模情况下,在规划期内,由广州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安排每年土地利用计划,不再由国家下达年度计划指标。
139、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40、城市更新“1+1+N”政策体系:第一个“1”指《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第二个“1”指《广州市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N”指《广州市城市更新片区策划方案编制和报批指引》《广州市城市更新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操作指引》《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相关配套政策文件。
141、城市家具: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设施,包括交通、艺术景观、照明、公共卫生、安全等设施。城市家具的概念要求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更加人性化,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体现公众审美和传承城市文化。
142、社区设计师:由政府部门组织选聘,为责任范围内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的第三方人员(或团队),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为政府部门的工作决策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了解社区居民需求并对社区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围绕社区项目设计提供专业意见等方面为城市社区环境品质化提升提供技术支撑,搭建政府、专家、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
143、城市体检:对城市发展状况、城市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分析、评价、反馈和校正,对存在的“城市病”提出“治疗方案”,对容易产生的“城市病”提出“预防措施”,保障各项城市发展目标有效实现。